文|创客公社 吴昊钰
对标布加迪,苏州 200 亿独角兽要造“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近日,扫地机器人“王者”——苏州追觅科技官宣造车,目标打造中国首个全球化超豪华汽车品牌,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
扫地机器人企业造车的消息一经发布,即登热搜,网友们集体炸锅。有人调侃道,“希望内饰能自清洁”,有网友想法中立:“想法是好的,但别翻车就行。”还有网友表示:“雅迪还是胆子小了”。
在官宣造车的公开信中,追觅科技袒露了其深耕汽车领域的决心与底气:
“从2013年在清华天空工场写下第一份造车技术书,我们用了12年,等一个属于追觅的‘时代时机’。我们不做‘从0到1’的冒险者,而是站在中国制造巨人肩上。无数中国企业已用十年血汗,铸就了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而我们要做的是一场“全局最优”的征程:用正确的产品、正确的战略、正确的节奏,把中国智造推向世界高端市场。”
2017年成立于苏州,追觅科技专注智能生活家电领域,攻克了高速数字马达等核心技术,先后推出了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智能洗地机、高速吹风机四大品类,产品已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年入近百亿、估值200亿的苏州独角兽。
创始人俞浩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是中国最早的四旋翼开发者、三旋翼飞行器发明者,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天空工场”的创始人。此次官宣造车,俞浩也发文称:“不经历蛰伏的梦想不值得被期待!12年的漫长等待,将梦想埋于心底,默默努力积累,等待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从扫地机器人跨界到超跑制造,追觅科技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与机遇。一家在智能家电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巨头,究竟能否跨越行业鸿沟,造出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南通85后清华学霸苏州创业
曾被雷军相中
首先来看追觅的创始团队。
198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的一个普通乡镇,俞浩从小迷恋飞机,从小便练就了一个神奇的技能:根据飞机在天上飞过时的一小点画面和声音,就大概能辨别出是哪个型号的飞机。
12岁时,他就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场发明:那时家里盖了新楼房,俞浩自告奋勇,希望自己设计线路,使得楼上、楼下的开关能够一起控制一盏灯。
常规的双控电路通过单刀双掷开关来控制,年幼的俞浩对此并不了解,但他隐约知道,家里的电线是一个网络,正电负电无处不在。这使他想到:两个开关只有接一正一负时,灯泡才会亮起。双控电路就这样被无意间“发明”出来了。
2005年,因为物理竞赛获奖,他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航空航天专业。求学期间,俞浩就创办了学生航天组织“天空工场”,主攻飞行器研发,顺利拿到了波音公司的赞助和一些课题任务。
也是在“天空工场”时期,俞浩就曾撰写过一份几十页的造车报告,但当时评估至少需要200亿的起步资金,不适合作为创业起点,也就此把这个想法埋藏于心。
但在清华,一众极客发烧友们探讨未来的飞行器、汽车、各种机器人以及30年后的世界会发生什么,俞浩尝试发明无人机,成为了国内最早的三旋翼、四旋翼发明者,并开始从0到1做吸尘器最难、最核心的部分——高速数字马达。
“天空工场”后来也成了追觅科技的雏形。当时他了解到:飞机制造业已是成熟的工业产业,于是便把目光投向了人们需求越来越多的智能清洁家居领域,在2017年成立追觅科技,“我想做一个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全球顶级科技公司——用科技来解放人们的双手,让人们可以多做创造性的事情。”
同时,他也确立了两个创业原则:产品要能够惠及千家万户,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壁垒。2017年,追觅科技成立,瞄准戴森的高速数字马达技术,并成功打破壁垒。追觅也自此被雷军相中,正式加入小米生态链。 到2024年,追觅科技估值已达200亿元。
扫地机器人巨头
凭何造出最快的车?
那么,作为一家扫地机器人巨头,追觅凭何造车,而且还是超豪华电动车?
1、
定位:留下
“错位竞争”的空间
追觅造车,选择切入的是超豪华电动汽车市场。
从市场现状来看,全球超豪华汽车市场仍由布加迪、宾利等传统品牌主导,但这些品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推进相对缓慢。
而特斯拉以及国内新势力品牌虽在电动化与智能驾驶上领先,但其品牌定位仍偏向“科技大众化”,难以满足高端用户对 “极致豪华+专属体验” 的需求。
因此,追觅认为,当绝大多数品牌仍深陷于中低端市场的激烈“肉搏”时,超豪华市场反而存在结构性机会,也就为追觅留下了“错位竞争”的空间。
2、
技术:有一定的储备和底气
技术方面,追觅的核心技术优势集中在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及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等领域。
在创业初期,国内大部分产品的高速马达转速只有1-2万转,国际头部企业则能达到10倍以上。但如今通过技术攻坚,追觅自主研发超高速马达已达到20万转以上,可服务于电动汽车的高性能电驱系统,尤其是大功率、高转速电机设计与管理经验,对打造超跑级动力总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智能感知与AI算法方面,追觅的视觉识别、场景建模、自主路径规划等技术已在服务机器人中实现商用。这些能力可用于高级别辅助驾驶系统(ADAS)及智能座舱交互体验的研发。
近年来我们也发现,追觅正成为中国机器人市场的“黄埔军校”,多位高管从追觅科技离职创业,成立乐享科技、鹿明机器人、星迈创新等企业,均选择了机器人相关赛道,并迅速崭露头角。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追觅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45%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电动车核心领域。并且,追觅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
这些技术和人力储备,也或将直接转化为汽车产品的竞争力。
3
、产业链:追觅的“苹果机会”
在此次官宣造车的公开信中,追觅写道,“在全球,我们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稳居第一。始终定位高端,坚持价值超越价格,是极少数能在每一个进入的市场都迅速跻身顶端的中国品牌。”为此,追觅也被很多人称为“中国的苹果”。
在追觅看来,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已为新入局者提供了此前难以想象的基础条件,这其中包含三大核心机会——品牌高端化的窗口期,当前全球化的成熟土壤,以及组织与供应链优势。
中国拥有超10万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覆盖1500种部品,全产业链配套能力为新入局者提供支撑。追觅将此称为汽车行业的“苹果机会”——依托中国的供应链、技术与工程师储备,打造一个能在全球市场占据高端地位的“中国品牌”。
通过发挥追觅在跨领域技术整合方面的优势,积极依托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与电池、电驱、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的头部供应商建立深度协同合作,进而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和供应链体系的精准把控。
4、资金:有挑战也有机遇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都是一个烧钱且艰苦的行业。就在前不久,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公开坦言:“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儿,就劝他去造车,因为太苦了!”
就目前来看,能够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可谓是寥寥无几。因此,面对新能源汽车动辄数百亿元的资本需求,追觅作为一家尚未上市、融资能力有限的企业,资金能否支撑到追觅造车量产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但追觅对资金有自己的理解。
在公开信中,追觅表示,“真正的壁垒不是资金,而是做出‘正确产品’的能力,我们绝不浪费一分钱在错误的路上。”
追觅认为核心是“精准花钱”,而关键逻辑是“做正确的产品”——如果产品本身在商业价值上不成立,1000亿也不够花;但正确的产品,200亿到500亿足够支撑。追觅要做的,就是确保每一款产品都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追觅造车的底气,不止于对超豪华市场空白的捕捉,更是中国科技企业在跨领域创新中一次极具代表性的 “向上突围”。
从扫地机器人的高速马达到超跑级电驱系统,从服务机器人的 AI 算法到智能座舱交互,不仅是技术的迁移与复用,更是中国产业链从 “配套” 向 “高端定义” 的跃迁。
当传统超豪华品牌困于电动化转型的迟缓,当主流新势力专注于大众化的定位,这家苏州独角兽另辟蹊径,努力尝试在全球高端市场打开一道属于中国品牌的口子。
这条路或许充满未知,但它所承载的,其实已经超越了商业选择 —— 它其实可以视作中国科技力量向全球高端制造发起的一次冲锋,是产业链协同优势向品牌价值转化的一次实践,更是中国“新势力”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争夺 “高端话语权” 的重要一步。
添加创客君微信:chuangke-jun ,备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即可申请加入相应城市读者群哦!
本文参考素材来源:
甲子苏州:《追觅造车“冷思考”:三个关键问题读懂一场变革》
36氪汽车:《追觅何以造车?》
创客公社过往报道
欢|迎|联|系
文稿相关问题反馈,请联系:zhangtianyi0510
加入城市读者群,请联系:chuangke-jun
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huangke-jun
重丨磅丨报丨告
江丨苏丨创丨投丨圈丨年丨度丨活丨动
丨 丨 丨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