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爆炸声那一刻,脑子里就一个字:跑。但巷道里黑得真是伸手不见五指,除了呛人的烟味和越来越闷的感觉,什么也感觉不到。
这位老师傅的经历,是中国煤矿史上最惨痛的一页——1960年大同老白洞煤矿特大爆炸事故。那场灾难让684个活生生的人永远留在了井下,而真相却被埋藏了38年。
这事儿发生的时候正赶上特殊时期。那时候全国都在喊“以钢为纲、以煤保钢”的口号,各个煤矿都在拼命追求产量。老白洞煤矿设计能力也就年产90万吨,但在事故前那两年,产量被硬生生拔高到120万吨、152万吨,远超设计能力。矿上三班倒作业,管理也混乱,工人们交接班经常没个准点。
1960年5月9日下午1点45分,灾难发生了。15号井口突然喷出强烈的火焰和浓烟,威力大到不亚于12级台风,井口周边的建筑物一瞬间就被摧垮了。爆炸是从14号井底车场开始的,那里可是全矿井的咽喉要道。火焰和毒气顺着风流冲向各个巷道,支架倒塌,顶板冒落,多处起火,浓烟滚滚。
当时正是早班还没出井、中班已经下井的时候,井下足足有900多人。电源全断了,井下一片漆黑,通风也停了,情况特别危急。
中央知道后非常重视。毛主席当天就听取了汇报,周总理连夜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救人,甚至说了“毁矿保人”的话。救援场面很大,从全国调来了19个矿务局的414名救护队员,还有1000多名解放军战士,376名医护人员。空军出了60多架次飞机,铁道部安排了专列运物资。
但救援难度太大了。井下大火和浓烟让救援人员很难深入。经过七天七夜的抢救,最终只有228人脱险,684人遇难。遇难者里还有矿长、副矿长3人,科区队干部和一般干部32人。
事故调查花了10个月,最后认定是煤尘爆炸。14号井底车场那地方,翻罐笼没有洒水喷雾装置,煤尘飞扬严重到翻煤时三米外看不见人,那种环境下煤尘浓度远超爆炸临界值。引爆的火源,可能是电机车经过不平轨道时产生的电火花,或者是防爆开关没盖子,操作时产生的电火花。
更让人心痛的是,因为当时管理不严,有些工人甚至把没人照看的孩子带到了井下,这些孩子也没能逃出来。
这么大的事故,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却被列为“绝密档案”,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在当时,大生产是主旋律,各地都在“拼指标”,安全措施往往成为表面文章,矿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赶生产、扩大开采力度,这是当时各行各业的常态。相关部门不希望事故影响进一步扩大,造成社会恐慌,所以将这一事故列为绝密档案,没有公布于众。直到1998年,经过作家何于清数年的采访报道,这件事才通过《中国煤炭报》和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公之于众。
2004年,在白洞矿旧址上建起了“五九”事故纪念馆,2005年落成。总算给了那684位遇难矿工和他们的家人一个交代和念想。
这段尘封的历史,提醒我们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铭记。现在的煤矿安全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历史的教训不能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