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十四年
袁廷掌
尊敬的同学们、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宣讲《抗战十四年》的红色故事:
二、成都大轰炸
八十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成都的天空依然回荡着那段血色记忆。
1941年7月27日,日军出动108架轰炸机对成都实施大规模空袭,投弹近千枚,造成数千同胞伤亡,千年古城在火海中呻吟。这场被称为"七二七"大轰炸的惨剧,是成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不可磨灭的伤痛印记。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那些被战火撕裂的街道、被鲜血浸染的土地、在瓦砾中挺立的脊梁,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集体记忆中最悲壮也最光辉的篇章。
成都大轰炸绝非孤立事件,而是日本军国主义"无差别轰炸"战略的重要一环。据《成都市志·军事志》记载,自1938年11月8日日机首次袭蓉至1944年11月止,成都共遭受日军空袭22次,其中大规模轰炸6次。侵略者企图通过摧毁后方城市、屠杀平民来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然而,他们低估了这座城市的韧性——盐市口被炸后第二天,商贩们就在废墟上摆起了临时摊位;皇城坝的茶馆在硝烟未散时就重新飘起茶香。正如巴金在《成都的大轰炸》中所写:"成都在燃烧,但成都人的心没有燃烧完。"这种在绝境中展现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密码。
在这场浩劫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普通人的非凡之举。档案记载,华西坝医院的医生护士在轰炸中坚守岗位,一夜救治伤员三百余人;童子军成员穿梭于火海,救出被困居民;知识分子组成"成都市防空救护委员会",用专业知识保护民众安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成都五所大学联合组织的抗日宣传队,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依然在街头巷尾宣讲抗战救亡。
美国记者白修德亲眼目睹后写道:"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战士,只不过他们的武器不是枪炮,而是不屈的志气。"这些散落在历史缝隙中的红色故事,如珍珠般串联起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
成都大轰炸的惨痛经历,折射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历史教训。当时的中国,防空力量薄弱,民众缺乏防护知识,城市基础设施不堪一击。
据《四川防空史》统计,仅"七二七"一次轰炸,就造成成都近半城区受损。正是这样的切肤之痛,让中国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唯有自强不息,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八十年来,从满目疮痍到繁荣昌盛,成都的沧桑巨变正是整个中国由弱到强的缩影。今天的成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人民公园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人民东路的"七二七惨案遗址"等历史遗迹,仍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抗战岁月,成都大轰炸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悲情记忆,更是精神洗礼。这座城市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坚韧品格,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当我们看到天府广场上和平鸽飞翔,听见春熙路上欢声笑语,更应该铭记:今天的和平时光,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珍贵礼物。宣讲这些红色故事,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传承——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激励我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唯有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唯有铭记苦难,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
八十载春秋更迭,抗战精神历久弥新。成都大轰炸的创伤已经愈合,但记忆永远鲜活。在这片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抗战精神生生不息。
让我们以史为鉴,在缅怀先烈中汲取力量,在铭记历史中开创未来,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阳光,让血色黎明永远成为过去,让和平发展的曙光永远照耀中华大地。
(未完待续)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袁廷掌:1972年11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后勤部第二独立汽车营当兵,任二连、教练队教练。1981年汽车独立二营撤编,又调汽车16团教导营三连任教练。1983年底转业回地方后,在公安局开警车等工作,2008年退休至今。
作者:袁廷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