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8万亿!最终选择日本新干线,印度高铁项目敲定了!
近日日本新闻网有相关报道,日本与印度已正式敲定孟艾高铁项目。此项目为印度首个高铁项目,总投资约1.8万亿日元(约合871亿人民币),线路全长约500千米,待其建成之后,两地间2小时即可通达。
早在2015年,由中铁总下属铁三院牵头的“中印企业联合体”,在激烈竞争中击败了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7个国家的12家对手,成功赢得了“新德里—孟买高铁”的项目。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印度最终选择了日本新干线。
01 为何选择报价更高、故障频发的新干线?
连通新德里与孟买的路段作为印度首个高铁项目,投资高达1.8万亿,充分彰显了印度对该项目的重视。
起初,印度面向全球进行招标,我国铁路团队多次赴印,提出“钻石四边形”高铁网方案(连接印度四大重要城市)。该方案在众多竞标方案中表现卓越、脱颖而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印方最终未选择我方方案。
2016年,印度选择了日本新干线,此后我国将目光投向印尼雅万高铁项目。随后,日本承接了印度首个高铁订单,而我国成功建成了东南亚首条高铁。
与此同时,原计划于2017年开工、2023年通车的印度高铁,因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已历经四次延期。有鉴于此,印度铁道部于2023年重启“德里—孟买1500公里高铁”的前期研究工作,并邀请中国铁路团队提交技术方案。
此外,近年来日本新干线故障频发,最近一次异常情况致使49列列车停运,影响了6.9万人的出行。去年,印度宣布孟艾高铁重新招标,且不再承诺“必须选择日本”。今年3月,印度交通部长公开表示“任何国家只要条件更优,均可前来洽谈合作”,这似乎再次向中国铁路等相关方释放出积极信号。
然而,在一系列“暗示”之后,印度最终仍选择了日本新干线。最新消息表明,印度首条高铁将由东日本铁路公司(JR东日本)负责研发,预计2030年通车。此前印度对中国铁路释放的友好信号,被认为是其向日本压价的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为印度提供的报价折算后约每公里7200万美元,而我国与印尼合作的雅万高铁每公里造价约为5200万美元。印方宁愿承担更高的成本、接受更长的工期、采用故障率更高的方案,也不选用我国铁路技术,其背后的考量着实令人费解。
02 要钱还要技术,印度高铁充满野心
业内专业人士分析指出,鉴于中国技术先进,印方可能心生忌惮。当前,印度尚未建成高铁,若此时引入他国技术,未来极有可能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这一状况于我国而言并不陌生,此前我国长期受到西方的技术限制。
在我国实现高铁技术自主研发前,核心芯片技术需从德国以高额成本引进,从美国进口的高铁、生物科技等产品亦被索要天价。当美国科学家在延缓衰老技术研究领域占据领先位置时,美国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实施垄断,导致相关原料价格一度飙升至每克上万元。由此可见,掌握自主技术是极为关键的。
印方也深知,唯有通过自主研发,方能避免陷入被“卡脖子”的不利局面。因此,印方曾向日本方面提出,希望采用印度国产列车,并将信号系统运营工作交由印度企业承担,这一诉求致使双方产生了分歧。
03 “外资坟场”有风险,印度高铁无定数
根据相关报道,印日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在2027年高铁部分路段开通之际,先行采用印度国产列车,后续再替换为新干线“E10系”。然而,从印度既往行事风格判断,在国产列车投入运营后,印方是否仍愿执行替换计划,实难确保。
此外,在信号系统方面,日方始终主张采用新干线技术。但近期,印度官方已将一份为期七年的合同授予印度本土一家企业。目前,针对日本获得印度首条高铁项目一事,日本媒体与部分日本民众大肆庆贺,认为这是“国内技术的胜利”。不过,亦有人指出,印度更期望尽早自主研发出本国高铁系统,若日本仅依赖现有技术成果,恐难避免“卸磨杀驴”之境遇。
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当初选择报价更高的日本,原因之一是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承诺提供利率仅0.1%的超低息日元贷款,贷款期限为50年,宽限期为15年。这意味着印度在75年内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可借助日方投资引进新干线技术。众所周知,印度曾有“外资坟场”之称,其全球信誉度较低。因此,印度首条高铁项目未来走向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