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宇航局"洞察号"着陆器收集的火星地震数据揭示:这颗红色星球的地幔深处潜藏着数十个神秘巨型结构。这些可能由45亿年前的剧烈撞击形成的构造体,或为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行星残骸。
8月28日发表于《科学》期刊的最新研究显示,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洞察号2018至2022年期间收集的火星地震数据(该探测器最终因太阳能板积尘而停止工作),发现火星静止地幔中存在多个密度显著高于周边物质的异常团块。这些在火星凝固态内部保存数十亿年的神秘构造,可能追溯至太阳系形成初期。
研究团队在火星地幔不同深度识别出数十个直径达4公里的潜在构造体。火星地幔由厚度达1550公里的固态岩石构成,内部温度可达1500摄氏度。
"我们从未以如此精细的分辨率观测行星内部结构,"论文第一作者、伦敦帝国学院行星科学家康斯坦蒂诺斯·查拉兰博斯在NASA声明中表示,"当前呈现的是镶嵌着古老碎片的行星地幔。"
根据这些隐埋构造的尺寸与深度,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形成于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天体撞击火星的过程。部分撞击体可能是原行星 —— 这些巨型岩质天体若未受干扰,本可能演化成完整行星。
研究者最初通过分析火星地震波穿过地幔不同区域的传输速率差异发现这些构造。追溯信号路径后,他们识别出密度高于周边岩石的区域,表明这些区段并非火星原生结构。
与具有板块构造运动的地球不同,火星是单板块行星,其地壳保持完整无缺。由于没有板块边界俯冲作用,火星地幔始终固定不动且不会完全熔融。这些新发现的团块结构进一步证明火星内部活动性远低于地球。
"这些构造能存留至今,表明火星地幔在数十亿年间演化极其缓慢,"查拉兰博斯指出,"类似构造在地球上可能早已被构造运动抹除。"
火星地震主要由滑坡、岩层断裂或陨石撞击引发(其表面常受陨石轰击)。去年科学家曾利用洞察号数据发现火星地下巨型海洋。在四年任务期内,洞察号共记录了1319次火星地震活动。
"我们早知道火星是保存其早期形成记录的时空胶囊,但未曾预料洞察号能如此清晰地揭示其内部结构,"合著者、伦敦帝国学院太空探索工程师汤姆·派克表示。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