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后,安子文、刘澜涛等,想到了那个在草岚子监狱,帮助过他们的看守班长牛宝正。
这个山东农民在草岚子监狱的作为,最终让他享受了干部18级待遇。
山东农民进京求生
牛宝正出生在山东无棣县后牛村,家境贫寒到连书都念不起。
成年后在县里谋了个差事,先是在警察大队当骑兵正目,后来升任分队长。
那时的他踌躇满志,以为能在乱世中闯出一番天地。
军阀混战改变了一切。直鲁联军失败,鲁境政局动荡不安,牛宝正的差事没了。
一个大老粗,没有文化,没有背景,在那个时代能做什么?
他想过种地,可家里的几亩薄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
听说北平机会多,牛宝正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北上求生。
带着干粮和铺盖,跟几个同乡一路颠簸到了北平。
这座古老的城市繁华得让人眼花缭乱,同时也冷漠得让人绝望。
两年时间,牛宝正四处奔波。白天在街头巷尾打听工作机会,晚上住在最便宜的大车店里。
钱花得差不多了,人也憔悴了。
有时候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到包子铺门口站着,闻闻包子的香味充饥。
绝望中,一个同乡给他指了条路:"老牛,我有个朋友认识北平宪兵侦缉队长高继武,要不试试?"
牛宝正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去找高继武。
这个国民党军官看了看面前这个朴实的山东汉子,点了点头:"正好缺人手,你去草岚子那边吧。"
草岚子监狱,正式名称是"北平军人反省分院"。
这是国民党专门用来关押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地方。牛宝正被安排当看守,后来升任看守班长。
一个月几十块大洋的薪水,对牛宝正来说已经是天大的恩惠。
他只想好好干活,有个安稳的饭碗。
至于监狱里关的是什么人,干过什么事,他管不着,也不想管。
监狱的规矩严得吓人,犯人不许交谈,不许串监,不许传递任何物品,违者重罚。
牛宝正起初严格执行这些规定,毕竟,这是他的饭碗,丢不得。
他每天按时巡视牢房,检查囚犯,记录情况,这些被关押的人看起来跟普通犯人不太一样。
他们大多数有文化,说话做事都透着一股子正气。
面对严酷的监禁,他们既不卑躬屈膝,也不破口大骂,而是保持着一种令人敬佩的尊严。
有时候,牛宝正会忍不住多看他们几眼。
这些人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什么宁可坐牢也不低头?
61名共产党员的到来
1931年前后,因河北省委遭到破坏,殷鉴、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61名共产党员相继被捕,被关押在草岚子监狱。
这批人的身份特殊。他们都是共产党的重要干部,有的是省委书记,有的是地委书记,有的是县委书记。
在那个年代,能抓到这么多共产党的重要人物,国民党当局如获至宝。
刘澜涛与殷鉴、薄一波、安子文等在狱中成立党支部干事会,任支部委员,同敌人坚决斗争。
即使身陷囹圄,他们也没有放弃组织和斗争。
敌人提出"每半年审查一次,三次不反省,枪毙!"他们针锋相对提出"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的口号。
这句话让牛宝正震撼,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人面对死亡威胁如此从容?
狱中的共产党员建立了严密的组织。
薄一波是狱中党支部书记,杨献珍负责宣传教育,安子文负责组织联络,刘澜涛协助各项工作。
他们把监狱变成了另一个战场。
牛宝正开始注意观察这些"特殊犯人"的日常生活。
他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同志情谊,生病的时候互相照顾,有好东西总是让给最需要的人,学习的时候互相讨论启发。
更让牛宝正吃惊的是,他们还把监狱变成学习马列著作及中外科学名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的学校。
这些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学习的热情。
牛宝正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人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图的是什么?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生病了,发着高烧,脸色蜡黄。
按照监狱规定,生病只能硬扛着,不许其他犯人照顾,牛宝正看在眼里,心中涌起一阵说不出的感觉。
他悄悄地多给那个年轻人倒了一碗热水,这是他第一次违反监狱规定。
几天后,另一个老党员偷偷对他说了声"谢谢",就这两个字,让牛宝正心中五味杂陈。
从那以后,牛宝正开始留意这些共产党员的言行。
他们谈论的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国家的前途命运,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人民的疾苦。
从看守到“代号OX”
1934年12月,草岚子监狱爆发绝食斗争,61名共产党员集体绝食七天,一滴水不进,一粒米不沾。
第一天还能挺直腰板,第三天已有人站立不稳,第五天、 第六天不少人昏倒,但无一退缩。
到了第七天,连监狱长都慌了,担心死人上报。
最终当局妥协,改善伙食和学习条件。
看守班长牛宝正亲眼见证了这一切。
他震撼于这些囚犯的坚毅:他们宁死不屈。此后,他态度悄然改变。
看到他们传纸条、讨论问题,他不再阻止;有人生病,他会暗中照顾。
共产党员很快察觉到这个变化。
安子文率先接近牛宝正,闲聊家乡口音,渐渐拉近关系。
牛宝正逐渐从“放松检查”到“主动帮助”,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们传递消息、带进书籍。
一次,刘澜涛托人交出一封写给党组织的信。
牛宝正接过时手心发抖,他清楚风险极大:一旦被查,就是“通共”罪。
经过一夜思想斗争,他选择帮忙。
信件顺利送出,自此他成为狱中与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共产党人为他起了代号——“OX”,取自“牛”的英文译名。
“OX同志又带来了好消息。”
“OX同志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这些声音让牛宝正感受到自己正参与一场更大的事业。
他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史》等书,虽然艰涩,却努力理解。
狱中党员的精神逐渐改变了他。
薄一波曾对他说:“老牛,你是个好人,革命成功了人民不会忘记你。”当时他未完全理解,但这句话深深刻在心里。
新中国的寻找与报答
1936年春,党中央决定让关押在草岚子监狱的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等61名干部办理手续出狱,投入抗日救亡。
出狱分九批进行,每批离开时,牛宝正都暗中送行。
临别时,安子文紧握他的手:“老牛,你的恩情我们不会忘记。”
刘澜涛说:“代号‘OX’,我们会永远记住。”薄一波更直言:“你的行为已是共产党员的行为。”
抗日战争爆发后,牛宝正听到这些“狱友”纷纷在前线担任重任,心中既欣慰又自豪。
1949年,开国大典广播中响起他们的名字,他激动落泪。
不久,安子文提议寻找“OX”,刘澜涛、薄一波一致附和,并上报中央。
山东省委接电报后展开大范围寻找,终于在无棣县找到牛宝正。
那时的他已回乡务农,生活清苦。当干部告诉他“中央要接你去北京”,他几乎不敢相信。
抵京后,他受到隆重接待。
安子文、刘澜涛等亲自迎接:“老牛,这么多年辛苦了。”“代号‘OX’,我们又见面了。”牛宝正激动得说不出话。
经过身份核实,他被安排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享受行政十八级待遇。
这在当时极为优厚,足见中央的重视。
在北京工作期间,他常与老朋友聚会,回忆狱中岁月。
1954年,牛宝正因病去世,葬礼规格很高,安子文、刘澜涛等均到场。
安子文悼词中说:“牛宝正同志是我们的恩人,是革命的功臣。他用行动证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能照亮前路。”
这个代号为“OX”的普通人,以选择和担当改变了61名共产党员的命运,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