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独家|对话中信资本张懿宸:我们用八年改造麦当劳中国

0
分享至



投资进入之后,最重要的是把高管利益和公司利益统一起来,那么组织调整就会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共识。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米娜

头图摄影|邓攀

张懿宸办公桌后面的墙上挂了一幅画,简单的黑色线条勾勒出一个动物面部的纹理。

有人猜,这是只老虎。似乎说得通,作为国内市场老牌PE,张懿宸牵头组建并掌舵20多年的中信资本是国内最早进行并购交易的PE之一,而并购也是公认的所有投资中最复杂的一种:目标资产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谈判过程艰难且诸多反复,收购完成只是开始,紧随其后的整合才是更棘手的——在这样一场耗时长、投入大、推进难的交易博弈中,能够有所斩获的PE想必是凶猛而冷酷的。

不过猜错了。“哦,是兔子。”张懿宸后来揭开了谜底。原来如此,那是他的属相。他出生于1963年的哈尔滨,符合很多人对“东北人”的普遍印象——说起话来自带幽默感,举重若轻,他的记忆力很好,信手拈来的投资往事,日期和数字都复述得清清楚楚。他也毫不讳言中信资本在一些项目上的误判,对投资失意也乐于自我调侃,可以想象得到,这样的风格放在谈判桌上,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并购交易中常见的刀光剑影。

“懿宸在国内的人脉和资源很强,和跨国公司打交道的能力也很强,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与他相熟几十年的老朋友,现任国际知名PE凯雷投资集团亚太区主席杨向东说。他们曾代表所在机构,一起参与了麦当劳中国的股权收购,“大家(公司和人)都是非常强势的,谈判过程有时也比较艰难,但最后都比较愉快,大家变成了很好的朋友,麦当劳全球和中国的高管都非常认可他——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两人相识于高中时期,1982年,杨向东初到美国的第一餐,吃的就是麦当劳,而“做东”的是早一年到麻省理工学院(MIT)求学的张懿宸。当时的美国,正经历新一轮并购浪潮,火爆的景象在《资本之王》一书中有所复现——仅1988年上半年,全美就发生了1600多起并购案,总价值近900亿美元,是5年前成交量的3倍还多。PE机构是这一轮潮起中的弄潮儿,后来成为全球最大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的黑石,就是在1985年成立的;而在此之前名不见经传的KKR,则凭借这段时期内多宗刷新历史纪录的并购而名声大噪。


张懿宸 摄影:邓攀

很多投资人预感到,中国正在加速步入这样的大并购时代。一方面,央企的并购动作频现,不管是中国船舶合并中国重工,还是中国神华拟购入国家能源集团旗下13家公司的股权,都是重组资产超过千亿元的大手笔。另一方面,更多跨国公司的业务分拆也在酝酿推进之中,星巴克中国的股权出售意愿已经愈发明朗,宜家母公司英格卡集团又传出要卖出旗下荟聚购物中心的消息;与此同时,像美的、安踏这样的国内龙头企业则在加快海外并购的脚步。

对于中国本土PE来说,这会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成长机遇吗?

在张懿宸看来,并购机会的增多是毫无疑问的,但中国本土PE能否持续获益其中还言之尚早。因为长期以来,并购并非中国PE机构的主流操作,很多机构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积累和经验沉淀,需要很长时间的转型调整和项目历练。中信资本就是这样过来的,最早跟着国际PE一起,参与了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的几十笔并购,边学边做。之后历经2005年开始的国企混改、2013年前后的中概股私有化两波趋势性机会,边做边练,慢慢成长为并购交易的主角:收购麦当劳中国控股权,接连通过6笔收购,整合搭建起设施管理平台嘉信立恒等。

到现在,中信资本旗下私募股权投资平台信宸资本已完成了超过100个私募股权投资项目;2025年7月,信宸资本宣布完成新一期的人民币并购基金募集,总规模超过45亿元,使其管理的资产总额刷新到95亿美元。

采访当天,刚好赶上麦当劳中国给中信资本送来了“金拱门”八周年礼物(中信资本联合体完成收购后,将麦当劳中国运营主体更名为“金拱门”)——一批新鲜番茄。过去的8年,麦当劳中国的餐厅数量增长到原来的3倍,已经突破7200家,中国内地成为全球麦当劳门店数量第二多的市场,也是发展最快的市场——对张懿宸的采访,也就从这个标志性的并购开始。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对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张懿宸的独家采访(内容有删减)。

最重要的“前三板斧”必须要打对

《中国企业家》:对中信资本来说,麦当劳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吧?

张懿宸:肯定的。要说我们在市场上最有名、最为人所知的项目,就是麦当劳了。而且它也是我们单一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其他项目,比如泰邦生物,虽然整体规模更大,但是多机构联合投资。

《中国企业家》:所以当时也有一些投资机构表示,麦当劳这个项目太大,拿下的难度很高。

张懿宸:实际上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当时麦当劳中国整体估值约20亿美元,而这类现金流非常好的成熟企业并购,可以借助银行的并购贷款做杠杆融资,中信资本也不是收购100%的股权,所以整体投入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中国企业家》:资金投入是一方面,很多机构更担心整合的难度,当时麦当劳在中国有2000多家门店,而且全球特许经营的管理又很严,中信资本有没有遇到这方面的阻力?

张懿宸:这确实是比较艰难的环节。要知道麦当劳在全球一向都是说一不二的品牌,想成为它的被特许人,就得接受它的条件,它的特许经营合同都有200多页,在全球其他市场,基本上被特许人拿来就签,是没有什么修改空间的。按照他们自己的话,麦当劳全球谈判几十年的时间,遇到最强大的谈判对手就是中信资本。

中国消费市场太特殊了,当时的麦当劳,在全球还是快餐第一品牌,但在中国市场已经成了“第二品牌”,问题就在于本土化的决策效率跟不上,我们进来之后首先要调整的也正是这一核心问题。


摄影:吴莹

说实话,我当时最担心的,就是中国的本土化与美国总部的决策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因为麦当劳确实有很多限制。但从我们的操作经验来看,最重要的是“前三板斧”必须要打对了,让对方发现你的方法确实有效,你比他们更加了解这个市场。所以后来我们提出的本土化调整,他们基本上都会通过。像后来我们对本土供应商的引入和加强,这在其他市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哪三板斧?

张懿宸:第一,我们接手麦当劳中国后,就加大了外卖业务的投入力度,当时(2017年、2018年)正赶上外卖大战,趁着这个机会,麦当劳的外卖业务从占比不到20%,很快做到了30%,而且全是增量,没有牺牲到店订单。

2018年,麦当劳全球CEO在我们收购后第一次来中国,对我们的外卖系统特别感兴趣,我陪着他在阜成门一家麦当劳门店看了很久,看订单怎么进来,线上怎么分流,外卖怎么打包,整个外卖箱怎么设计……都是其他市场没有做过的,他当时就说,我们(麦当劳)得在全世界推行这个系统。

《中国企业家》:之后真的在全球推广了?

张懿宸:对,回去后就将外卖经验推广了。

另外一个很快见效的就是数字化。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改革,所以中信资本还没有正式接手的时候,我就提出来要做一个APP,但这个推进起来很难,因为当时麦当劳IT系统都是由总部掌控的,他们认为这是销售的核心数据。

当时我跟全球CEO极力争取,说“要是有一件事我求你,就是数字化了”,然后他就把全球CTO派了过来,CTO待了两天,到店里也看了,说没想到中国这么先进,同意做APP,但需要9个月的时间,因为在他看来,要做就要覆盖到全球市场,耗费的时间肯定就长了。我就跟他商量,中国市场自己先单独做,全球的做好再对接上,但那个时候中国其实都没有IT团队,之前的团队仅负责IT运维层面的工作,所以我就提出跟腾讯一起做,CTO也同意了,结果6个礼拜之后,我们的小程序就上线了,会员数也开始往上涨,到今天已经超过3.5亿了,超过九成的销售收入都来自数字化订单,相当于销售模式和营销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然他们最在乎的还是开店数量,结果我们开店的数目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和要求,原定是到2022年开出4500家店,我们提前完成目标,到现在我们已经开出了超过7200家店。

所以随着这几件事情都做出来了,麦当劳全球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决策也越来越放心,有的时候我们想法不一致,他们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最后还会加上一句“你们定”。

《中国企业家》:2023年底,麦当劳全球回购了凯雷在麦当劳中国28%的股份,原因是什么?

张懿宸:2023年5月,麦当劳全球CEO(克里斯·坎普钦斯基)来中国市场考察,他是2019年新上任的,之前一直没能过来。当时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个中国市场的数字化比麦当劳体系内的其他市场做得都好。

当时,我们相当于将内部所有管理流程在IT系统上再造了一遍,餐厅管理效率就比其他市场高很多。比如对于门店餐厅经理来说,有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个是排班,因为麦当劳的员工大都是兼职,人数众多,而且每个人距离远近、时间需求、技能特点都不一样,这些都要在排班中考虑到。有一个数据,美国门店的餐厅经理平均每天有36%的工作时间花在这上面,而我们后来把这些工作都线上化了。另外一个是货品盘点,每个餐厅都会有个冷库,外面需要备一个大衣,因为每一次换班都需要人工进行库存盘点,而在中国餐厅现在是数字化的:库存随时更新,需要补货一键下单,配送的冷链温度都是联网的。

克里斯看完了就说,“你们都做到这种程度了,将来潜力不得了。”后来就决定了股份回购。

优先考虑决策有问题的,而不是组织有问题的

《中国企业家》:今年,不少跨国品牌表露了寻找中国业务合作伙伴的意向,比如星巴克、哈根达斯、迪卡侬等,对于中国本土PE来说,这会是一个重要的并购机会吗?

张懿宸:中国的市场规模非常大,国情也不一样,很多时候,跨国公司把其他市场的经验拿到这里,初期是可行的,但当本土的竞争对手成长起来之后,决策更快,打法又更接地气,管理层也更加勤奋——很多跨国企业的优势就越来越小了,除非有非常强的技术壁垒,否则在华经营会越来越难。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这肯定是一个好机会。不仅麦当劳,中信资本在跨国企业业务分拆这方面做过的项目是很多的,比较突出的感觉是,跨国企业的整体资产是好的,管理层也专业,我们经常说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遇到问题,一般都是“大脑”出问题,而不是“身体”出问题。

《中国企业家》:是决策层面的问题?

张懿宸:对。决策的问题就是不够贴近本地市场,所以我们买下来之后,相当于把脑袋给换了,决策上我们来定。这不是说我们就有多么高人家一等的智慧,其实主要的优势就是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实际。还是那个例子,当年(2017年)在中国市场,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外卖是个大趋势,对吧?但你让一个坐在芝加哥的人能主动产生这个想法,还是很难的,即便他听到了这种建议,也可能将信将疑,还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对于他们来说,更为习惯的模式是得来速(麦当劳开发的汽车餐厅服务模式,允许消费者驾车通过专用车道完成点餐、付款和取餐全流程,全程无需下车)——这就会牵扯到内部资源分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卖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来源:视觉中国

所以对于这类企业的并购,初期一般不需要做太大的变动,管理层也基本不需要做很大的调整,只要把大的战略方向、顶层的激励机制定好,效果就会很明显。麦当劳中国就是这样,以前他们的激励机制都是跟着全球的,收购后一变,士气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麦当劳的供应商见着我都说,“现在跟我们打交道的高管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在麦当劳内部,他们用的一个词就是liberation(放开手脚),企业也因此进入了高速发展。

《中国企业家》:后来麦当劳中国的管理层也有了一些调整,调整的逻辑是什么?

张懿宸:其中最主要的就是CTO的改变。

跨国企业的问题——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它连锁模式的有效性,是IT系统的一致性,所以说各个市场负责IT的人,起到的作用就是和总部保持一致。但是中国的数字化生态太不一样了,和全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样,所以在我看来,对于跨国企业的中国业务来说,最有价值的调整就在IT业务上。麦当劳中国就是这样,这几年我们能建立起来这套系统,支撑高速发展,也是因为一上来就换了CTO。

《中国企业家》:除了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国内很多面临交接班、业务转型的企业也有资产出售的打算,如何判断此类投资机会?

张懿宸:说实话,特别好的企业自然不会卖,要卖的都是有一定问题的企业,关键要看问题出在哪里。

目前我们重点布局的,一个是跨国企业中国业务分拆,一个是海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还有就是与国内A股上市公司进行联合并购。这些公司资产不错,手里有流动性,也希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但创始人自己受思维局限,缺乏并购整合的能力,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一起收购,帮助他们进行资产整合。在中小企业规模化方面,我们也做过这一类的尝试,嘉信立恒就是这样组建起来的。

《中国企业家》:一些投资机构也会跟着企业一起出海并购。

张懿宸: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机会,但真正要看战略投资方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究竟有多强。事实上中国企业在海外做了这么多并购,最后铩羽而归的不在少数。想收购海外资产,首先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你能买下来?海外有的是PE机构,不缺资金,不缺资源,人家为什么不肯出这个价格?有的企业可能会说自己有运营能力,能把海外品牌对接到中国市场,实现品牌增值,那么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个业务在中国市场能做多大?如果未来发展主要倚重海外,那么这个运营优势还存在吗?

比如当时亚玛芬的项目我们也看了,最终是安踏组的财团拿下了,现在来看,他们确实做成了,所以海外收购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能力。(安踏集团联席CEO赖世贤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独家专访时披露亚玛芬的收购决策幕后,详情见:《安踏新帅赖世贤:我们是如何打胜仗的|封面故事》)

其实中信资本很早就开始做海外投资,也做了很多,但是这个领域从来不是我们的主阵地。前两年,国内并购投资行情相对低迷的时候,很多同行鼓吹出海,到新加坡设立办公室,认为东南亚的机会很多,我们那个时候也内部讨论过,结果还是坚定地认为我们的能力就在中国,即便要做出海并购的项目,也是要基于中国视角,比如我们投资的“运去哪”、雨果跨境等公司,都是专门服务于中国公司出海的企业。

并购不是单纯考眼光的生意,更多的功夫在运营

《中国企业家》:在一些投资人看来,现在中国的并购市场,类似于美国第三次并购浪潮和第四次并购浪潮之间(上世纪80年代)的情形,你对此怎么看?

张懿宸:整体上来讲,中国市场确实进入了并购时代,这点是大家都比较认同的。首先,从经济周期来看,中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处于后工业化时期,不少行业产能过剩,传统行业也需要整合、降本提效。美国(上世纪)80年代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一批企业增长放缓,资产质量变差,需要进行整合。但是成熟的大公司不愿意做这件事,因为他们需要定期披露财报,不想承担被收购企业亏损、裁员的压力,所以当时美国的并购,更多是以PE基金为主去推动的,PE不需要顾忌太多的外部影响,他们的目标就是用最实用的手段进行企业重整,将已经进入下行通道的企业带入下一个发展周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PE扮演了一个啄木鸟的角色。

另一方面,从资金端来看,不管是保险资金这种较长期的资金,还是商业银行,都希望更多配置到并购领域,找到靠谱的GP,投资比较大的、有稳定收益的项目,追求更稳定、可预期的回报。

所以从当前的经济周期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并购肯定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但是并购在中国的PE行业中从来不是主流,真正能做并购交易的机构并不多。


来源:AI生成

《中国企业家》:不过很多投资机构也在谋求转型,成立并购基金,你对此有什么建议?

张懿宸:我认为之前一直专注做VC的机构不太可能转,但很多做成长型投资的大基金,确实都在拓展并购业务,因为像过去那样大量投成长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所以也是不得不转,必须得转,而且未来也一定是这个方向。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像美国、日本等,并购基金最后大概要占到股权投资市场的70%,甚至更高。

但是并购这个事儿说易行难,是真心需要能力和经验积累的。做VC和成长型投资,差不多一半以上时间花在判断项目和抢项目,甚至于有的时候不用判断,跟着大家一起往里冲就没错,进去之后再去冲上市,谋求退出。

做并购的过程要复杂很多。不说别的,对企业整体尽调的颗粒度要细得多,因为投进去只是开始,最终是需要真正花费大量精力和资源去管理的。而且VC面对的是初创期公司,没有太多的东西可“挖”。但并购的对象是成熟企业,有大量数据和操作轨迹,尽职调查做得越细,就有可能挖出更多的风险。我们之前就有过这样的教训,有的被投企业出状况,是因为行业潜规则一类的问题,如果尽调做得够深够细,这样的系统性风险完全是可以发现的。

所以这两种投资策略的操作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也有同事之前被其他机构挖走了,不久又回来了,因为相互都很难理解。比如一个并购项目拿到投委会,原来做成长或者VC的机构一看,会有很多疑问:项目回报怎么这么低?——VC的项目收益率一般是35%、40%,并购的能达到20%就已经很不错了;还会问为什么一个项目要投这么多钱?所以大家喊口号很容易,但真正要转型做并购,思维方式、尽调要求、投资模式、投后管理等方面都要转,不经历一个基金周期(5~7年),是很难转过来的。

《中国企业家》:KKR的创始人亨利·克拉维斯有一句话就说,“任何傻子都能收购公司,而在收购后发生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张懿宸:因为说实话,我们这个生意不是单纯考验眼光的生意,更多的功夫是在运营上,重要的是一个机构能做什么来真正提升企业的价值,而不是说相信一个故事——我们是不会轻易相信故事的。

当然,我们也因此错过很多,最大的一轮机会应该就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那一波,很多VC和成长型策略的机构都因此起来了。我们少数投中的几个,比如在阿里上市之前投了它,上市的时候大概赚了5~6倍,也投资了新浪一段时间,但也是上市之后才进入的。

说实话投的非常不够,因为我们确实看不明白,这样的投资不是我们最擅长的领域。对于并购投资来说,盯的主要是现金流,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我们做并购基金的局限性。

《中国企业家》:按照这样的投资逻辑,如今这一轮大模型、AI应该也不在并购基金的射程之内?

张懿宸:大模型、AI等技术现在日新月异,迭代速度非常快,的确不是并购当下应该去重点捕捉的机会。我们锁定的行业,一直都是相对比较传统的,投消费、医疗、企业服务,我们也投硬科技和制造业,但都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

另一方面,从并购的角度,也一定要对技术变革保持足够的关注和警惕,脑子里必须有一根弦儿,知道新技术会给传统行业带来怎样的颠覆式改变,以及这种改变所引发的并购风险和机会。

实际上,包括美国企业今天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虽然AI、大模型的研发已经有了很大突破,但应用落地的速度还很慢,这不仅是技术能力的问题,还涉及到组织结构的矛盾。比如,绝大部分的大公司CEO都会表示要在AI上进行投入,但到中层就不一定会真正落实了,他们会琢磨AI到底会不会最终把自己的位置替代了,CEO也会顾忌这件事可能引发的内部动荡和业绩波动,会不会影响他的任内评价,所以事实上,很难指望他们去力推这件事情。但通过PE并购,可以把AI应用一起做进去,重塑企业的竞争力,就像当年数字化给麦当劳中国带来的改变一样。

《中国企业家》:今年中国并购市场异常火爆,甚至有人指出即将迎来一波“并购潮”,你认为这种景象会出现吗?

张懿宸:说起来挺令人振奋的词,不过从目前的资金募集和市场资产状况来看,我并不认为会形成所谓的“浪潮”。虽然好像待售的资产多了,而且各种各样,但很多资产估值还没有调整到位,因为地缘政治的影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内外各方面因素都需要认真评估和研判,所以反倒更应该保持冷静,实际上,我们这两年对并购项目的选择标准越来越高,越收越紧,不会轻易出手,我也要求大家在投委会上更严格,上会项目遇到的挑战更多,被Pass掉的也更多。

投资是长期主义,但去留决策要提早确定

《中国企业家》:之前提到投资要问的第一点就是“为什么我能投”,那么中信资本的“护城河”是什么?

张懿宸:我认为第一是在市场上的声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来自投资人的信任,要能真正帮他们赚到钱。另一方面来自被投企业,他们要觉得投资机构能真正给企业赋能,而不是攫取式或者掠夺式的,这样才有可能与更多的企业家进行合作,这一点很重要。


来源:AI生成

第二是这20多年下来,我们对于行业、企业管理积累的经验和判断,比如股东过渡期的运营组织怎么安排,长效的激励机制如何设计,需要换人的时候如何实施,这些都是一个个项目磨炼出来的,也都是保证并购成功的关键能力。包括我们现在的管理合伙人,都是20年前就已经加入公司,从一般的事务性工作开始做起来的。

《中国企业家》:说到名声,并购PE整体可能都贴着一个“野蛮人”的标签,如何消除因这种成见而带来的对抗和矛盾?

张懿宸:说实话,这跟基金风格有关,有些PE并不在乎这一点,如果对象资产不错,价格合适,他们就会发起并购,管理层是否合作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按照他们并购的标准动作,往往一进去就会换人。

其实,市场对“门口的野蛮人”的担忧,根源在于过去部分资本过度追求财务套利。中信资本整体上都是偏长期的投资,也希望与企业各个相关方建立长期关系,所以进去企业第一天就需要换人的项目,我们是不碰的,这是我们投资的出发点。而且进入之后,我们也会执行合伙人制度,推动管理层从职业经理人转变为事业合伙人。但另一方面,如果进去一段时间,管理层的工作始终没有起色,我们也是一定会换人的。我们进入企业之后更换CEO的例子也很多,但并没有出现什么太大的冲突。

《中国企业家》:怎么减轻组织动荡可能给被投企业带来的冲击?

张懿宸:我们投资进入之后,最重要的是把高管利益和公司利益统一起来,那么组织调整就会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共识。具体而言,第一我们会增强正向激励,给出的条件一般都比原股东更好,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如果还是做不好,可能就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该换人我们会毫不犹豫,但处理方式也要考虑周全,避免引发矛盾和纷争。另一方面,因为正向激励到位,所有高管的利益与企业经营成效的绑定也更紧密,团队内部都会自觉去补足短板,进行组织优化。

《中国企业家》:过往这么多项目,最深刻的复盘和反思是什么?

张懿宸:其实有很多。我性格上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所以在投资决策上有时会对公司正面积极的一面看得更多;但做并购的投资人应该要更谨慎,看东西要多看风险;所以这方面得靠同事们更严格地把关,我也会时刻提醒自己多听大家的意见。

举例来说,最近我们在内部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就是在进入被投企业大概60天左右的时间,需要进行一次深度复盘,比较进入前后对企业判断的差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个决策——项目是要尽快卖出,还是要长期持有?事实上,60天的时间,企业之前很多隐藏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我们机构对它的判断也会更全面和精准。总之,去和留的决策要早做,不能拖泥带水,避免拖到企业陷入无药可救的境地。这也是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疯狂英语李阳批董宇辉英语差 董宇辉回应:抱歉,英语丢得太久

疯狂英语李阳批董宇辉英语差 董宇辉回应:抱歉,英语丢得太久

板扎在线NEWS
2025-11-15 07:34:04
12月1日起:银行存款利率一夜大改?存款一万元,一年能领多少钱?农民注意2件事!

12月1日起:银行存款利率一夜大改?存款一万元,一年能领多少钱?农民注意2件事!

新浪财经
2025-11-15 04:51:39
宁德时代大消息 股东黄世霖 拟巨额套现

宁德时代大消息 股东黄世霖 拟巨额套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5 16:21:27
苏提达王后美翻了!一袭蓝色传统礼服又仙又美,国宴场合表现满分

苏提达王后美翻了!一袭蓝色传统礼服又仙又美,国宴场合表现满分

红袖说事
2025-11-15 12:22:18
东契奇24+12湖人大胜送鹈鹕4连败,里夫斯31+7艾顿20+16

东契奇24+12湖人大胜送鹈鹕4连败,里夫斯31+7艾顿20+16

湖人崛起
2025-11-15 11:29:11
终于有个日本将军,把窗户纸给捅破了:再打仗,日本可能就没了

终于有个日本将军,把窗户纸给捅破了:再打仗,日本可能就没了

李子橱
2025-11-06 21:30:03
西班牙夙愿终兑现,中国直接给到位,拒缴北约军费撕开欧洲口子

西班牙夙愿终兑现,中国直接给到位,拒缴北约军费撕开欧洲口子

Ck的蜜糖
2025-11-16 00:25:24
美国将拒绝肥胖外国人入境,白宫发言人安娜·凯利:美国国务院有权拒绝给纳税人带来经济负担的签证申请人

美国将拒绝肥胖外国人入境,白宫发言人安娜·凯利:美国国务院有权拒绝给纳税人带来经济负担的签证申请人

观威海
2025-11-15 15:26:04
只要学会合理的搭配,咱们普通人也能把日常得衣服穿出高级感

只要学会合理的搭配,咱们普通人也能把日常得衣服穿出高级感

牛弹琴123456
2025-10-30 09:22:53
阿斯麦向美国承诺:只要解放军攻台,立刻远程瘫痪台积电光刻机

阿斯麦向美国承诺:只要解放军攻台,立刻远程瘫痪台积电光刻机

文史旺旺旺
2025-10-27 19:58:04
凌晨1点 世界第1出战!赢球基本锁定世界杯席位 首发曝光

凌晨1点 世界第1出战!赢球基本锁定世界杯席位 首发曝光

叶青足球世界
2025-11-15 15:37:22
卓伟曝著名男星离婚已不可挽回,更多猛料曝光网友锁住目标,炸了

卓伟曝著名男星离婚已不可挽回,更多猛料曝光网友锁住目标,炸了

阿伧说事
2025-11-15 09:13:41
新疆年轻人,为什么不信伊斯兰教了?

新疆年轻人,为什么不信伊斯兰教了?

混沌录
2025-11-15 00:09:02
亲友爆料大S几乎不出门!和具俊晔结婚3年最幸福,许茹芸发文证实

亲友爆料大S几乎不出门!和具俊晔结婚3年最幸福,许茹芸发文证实

八星人
2025-11-15 11:59:56
没收太子集团比特币带崩加密货币,特朗普家族损失已超过太子集团

没收太子集团比特币带崩加密货币,特朗普家族损失已超过太子集团

我不叫阿哏
2025-11-15 02:11:15
别再吹牛一发东风导弹就能搞沉美国航母了,做个有知识的人吧!

别再吹牛一发东风导弹就能搞沉美国航母了,做个有知识的人吧!

时分秒说
2025-09-22 11:25:36
再回宏远?朱芳雨回应赵睿回广东队 没有事情是100%

再回宏远?朱芳雨回应赵睿回广东队 没有事情是100%

胖子喷球
2025-11-15 13:08:13
4-0!大连夺辽超冠军 40岁名将双响 55678人观战创纪录+媲美苏超

4-0!大连夺辽超冠军 40岁名将双响 55678人观战创纪录+媲美苏超

我爱英超
2025-11-15 17:10:13
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四川队,明显是上赛季CBA冠军广厦队

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四川队,明显是上赛季CBA冠军广厦队

大眼瞄世界
2025-11-15 07:38:52
出大事!薛剑总领事遭美日围攻,中方:驱逐将引发严重后果

出大事!薛剑总领事遭美日围攻,中方:驱逐将引发严重后果

朗威游戏说
2025-11-15 16:05:40
2025-11-16 02:36:49
中国企业家杂志 incentive-icons
中国企业家杂志
本账号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运营
2821文章数 1984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小米之“惑”

头条要闻

上百名日本民众围堵首相官邸 大喊:高市早苗下台

头条要闻

上百名日本民众围堵首相官邸 大喊:高市早苗下台

体育要闻

樊振东和他的尖子班 勇闯地表最强乒乓球赛

娱乐要闻

钟嘉欣婚变风波升级!被骗婚?

科技要闻

撕掉流量外衣,小米还剩什么?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时尚
家居
本地
健康
数码

有品味的中年女人,穿衣都有4个共同点,看看你掌握了几个

家居要闻

现代简逸 寻找生活的光

本地新闻

沈阳都市圈“冷资源”点燃“热联动” “组团”北上“圈粉”哈尔滨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数码要闻

华为Mate 80全系支持3D人脸识别,同期还有高端“二合一平板电脑”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