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北京的一场演讲中,大江健三郎神色凝重地发出警示:“日本可能要重蹈军国主义的老路。”当时不少日本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如今却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这句话的分量。
从历史教科书悄然篡改到军费开支持续飙升,从右翼政客高调抬头到和平宪法名存实亡,这个曾因战争给亚洲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正沿着大江生前最担忧的轨迹缓缓前行。
大江健三郎不是凭空发出警告的。他1935年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一个山村,10岁那年经历了日本战败。
曾经衣食无忧的家庭因土地改革一夕沦为贫农,这种战争结束后依旧弥漫的压抑,成了他对“军国主义遗毒”最直观的认知。
大江健三郎最忧心的,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主动遗忘。2021年,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的初中教科书,将“慰安妇”表述修改为“慰安设施的女性”,模糊了制度性强制的本质。
“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被隐去,代之以“波及平民的现象”;甚至将“侵略中国”轻描淡写为“进入中国”。
东京教育大学教授高桥哲哉曾统计,近20年来,日本主流教科书中关于战争罪行的表述篇幅缩减了63%。
靖国神厕内的“游就馆”博物馆,将“九一八事变”描述为“日本为保护侨民的自卫行动”,把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说成“伪装成平民的中国士兵”。
2023年日媒民调显示,62%的20岁以下日本人不知道“慰安妇”为何物,78%的受访者表示“对南京大屠杀了解甚少”。
正如大江在2006年演讲中所说,当战争变成动画片里的情节,当暴行被简化为‘过去的事’,这个国家就离危险不远了。
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为巩固东亚霸权,放弃了对日本的彻底改造。日本由美军单独占领,昭和天皇因“象征意义”被保留,大量战犯得以逃脱审判。
甲级战犯嫌疑犯岸信介的经历堪称典型。这位曾主导伪满洲国资源掠夺、推动对美开战的核心人物,仅在巢鸭监狱关押3年便被释放。
更讽刺的是,1957年,他竟出任日本首相,任内推动修订《日美安保条约》,为日本重新军事化铺路。
他的外孙安倍晋三后来也成为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这种战犯家族的“政治传承”,折射出日本对战争罪责的逃避。
如今的日本,正一步步将大江的警告变为现实。军事上,2023年日本宣布引进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覆盖亚洲多国。
军费开支从2010年的4.7万亿日元飙升至2023年的9万亿日元,计划2027年达到GDP的2%,突破“和平宪法”限制。
日本防卫省更在2024年白皮书中标明,要“具备反击敌方基地的能力”,彻底撕下“专守防卫”的伪装。
政治层面右翼势力加速崛起。2025年参议院选举中,民粹政党“参政党”以“日本人优先”为口号,斩获18个席位。其党首公开宣称:“二战是日本为解放亚洲而战”。
该党年轻支持者中,70%认为“日本应拥有与经济地位匹配的军事实力”。这种以“强国梦”包装的民族主义,与战前军国主义的煽动逻辑如出一辙。
除了军政领域,日本社会思潮的转向更值得警惕。2024年媒体民调显示,58%的日本人支持修改和平宪法,65%认为“日本无需为过去的战争持续道歉”。
曾经被视为“禁忌”的军国主义符号,开始出现在影视作品和街头宣传中。正如大江生前预言,最可怕的不是军国主义卷土重来,而是它披着‘正常化’的外衣,被人们习以为常。
大江健三郎早就看透了这一点。他曾经痛心地说:“日本的问题,从来不是过去的问题,而是现在还在发生的问题”。
中国和日本同样是因为落后而被迫打开国门,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也同样有过反抗,但时光流逝后,两个民族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曾经英国用鸦片撬开了中国的国门,如今曾经发生“虎门销烟”的地方立着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雕像。而反观同样是被美国欺压的日本却在国土上建立了一座“黑船”的雕像。
日本似乎从来不认为侵略者有错,他们感谢曾经入侵日本的美国。同样的,他们认为被侵略的亚洲国家也应该对他们抱有感恩。
这种历史认知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两国的发展道路。咱中国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而日本则选择性地遗忘和美化历史,这种差异不得不让人深思。
大江健三郎于2023年3月在东京逝世,享年88岁。临终前他留下的那句“小心日本”,在樱花纷飞的季节里显得格外刺耳。
他一生与时代“对着干”,为文明筑起了一道孤独的防线。2004年,70岁的大江健三郎拉着九位知识界的老朋友,发起成立了“九条会”,天天往国会跑,就是要保住和平宪法第九条。
大江健三郎去世两年后,他的遗著《最后的话语》在日本出版,书中反复强调:“忘记历史的民族,注定重蹈覆辙”。
如今日本社会的种种变化,恰似对这句遗言的残酷注解。从教科书里消失的“慰安妇”,到国会里高谈“强军”的政客。
从靖国神社前鞠躬的身影,到不断膨胀的军费预算,这个国家正在用遗忘埋葬反思,用野心替代忏悔。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重复过去,而在于警示未来。大江健三郎的一生,都在为唤醒同胞而呐喊。当他的声音逐渐远去,我们更需警惕:
一个不敢直面历史的国家,不仅会背叛过去的受害者,更会将自己推向危险的边缘。而铭记这段历史,守护和平的底线,或许才是对这位反战作家最好的告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