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草木长,头顶炙热明艳的骄阳,近日“而今川黔从头越”融媒体采访团队行至黔北重镇——“转折之城”遵义。
遵义车务段的会议室里,十多名来自工务、机务、供电及车务单位的代表围坐一堂。当自我介绍拉近彼此距离,关于铁路的往事便如山泉般汩汩涌出。
贵阳工务段阁老坝线路工区的秦代勇说:“1999年4月,原桐梓工务段和息烽工务段合并成立原遵义工务段,到了2006年3月,又并入了贵阳工务段。”三言两语将遵义铁路地区工务单位的发展脉络娓娓道来。
“川黔铁路坡道大、半径小,贵阳到遵义一百多公里,火车却要跑四个多小时!”贵阳机务段遵义运用车间机车乘务员何福兵用一口地道的遵义乡音,道出了昔日火车翻山越岭跋涉的艰难。
贵阳供电段遵义供电车间党支部书记张天金为大家续上茶水。水汽氤氲中,他的思绪被拽回那段争分夺秒的鏖战岁月:“那时的川黔铁路是全局的黄金大通道,‘天窗’点紧得像打仗!一般在12时至14时这一时段内,只有50分钟,最短时只有30分钟。大夏天,有中暑的苗头了也顾不上,任务压着、时间追着,咬着牙也得干!”
遵义车务段原工会主席王仁璋接过话头:“早些年,好些外地人知道遵义,倒不晓得贵阳,有的还以为遵义就是贵州的省会嘞!”这话瞬间激起了在座代表的自豪感。
座谈会后,记者一行决定前往当年铁路单位聚集的南宫山,触摸川黔铁路深埋于岁月的根脉。
南宫山原有的铁轨已被笔直的水泥路替代,两侧仓库森然排列,延伸至远方。这里曾是全国较早建成的内燃机车机务段——原遵义机务段的段部所在地,承担着南宫山至贵阳、赶水北的运输牵引及机车检修重任,是几代遵义铁路人的骄傲勋章。
人字顶的站房外墙上,“南宫山站”四个大字沉默而倔强,门窗已被砖石封死,站旁低矮的平房纵横交错。
昔日的遵义车务段、遵义机务段、遵义电务段修缮工区,办公场所门窗紧闭,如同缄默的沧桑老者。遵义车务段退休职工何西明指着一座斑驳的旧平房,声音微微发颤:“看!这是我们段以前的办公房,我入职报到来的就是这儿!”1970年那个改变命运的日子,何西明从桐梓家中出发,搭上火车,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很快便抵达了南宫山。
不远处的“40户”家属区,红砖墙凝固着40多年前的朴素印记。原遵义机务段退休职工、年届八旬的蔡合昌老人语调悠缓:“南宫山站是区段站,有8条到发线、5条调车线……铁路医院、子弟学校、工人俱乐部样样齐全。那时候啊,川黔铁路上所有的客车,无论快慢,都要在这里停靠。还有专门跑遵义的‘小票车’,南宫山是热闹又方便!”老人的眼里闪动着眷恋。
而何西明入路后,成为遵义站的一名客运员。他记忆中的站房是一幢气派的米黄色二层楼房,矗立在周遭的空旷里。每天最喧腾的时刻,莫过于上海开往重庆的T26次列车进站。站台上瞬间挤满了翘首的吴越乡亲,接过亲友从上海带回的箱包、布匹、的确良衬衣、肥皂和糖果等“紧俏货”,这是计划经济年代最实在的烟火亲情。
伴随着三线建设,大批科研院所和国防军工企业沿着川黔铁路陆续内迁到遵义,带来数万名科技精英、工程骨干及大量的先进设备。上世纪80年代,遵义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脱胎换骨为拥有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材等224家工业企业的工业新城。
1999年1月,改扩建后的遵义站以崭新姿态投入运营。9000平方米的站房,10层高的主楼巍然耸立。2个宽敞的候车室、7个售票窗口,人流如织、昼夜不息。“那时它可是川黔线上当之无愧的旅客发送量冠军!”王仁璋的语气带着见证历史的笃定。站前北京路两侧,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火车站商圈车水马龙、繁华鼎盛。
2007年的“五一”,遵义站被震天的锣鼓声和鼎沸的人声淹没。L111次列车——遵义首趟开往上海南的跨局列车,在万众瞩目下启程。十多天后,开往北京西站、广州站的始发列车相继鸣笛。川黔铁路通车四十余载,遵义人终于在家门口登上了开往远方的始发旅客列车。同年10月1日,进京、进沪、进穗的3对长途临客正式纳入全国铁路运行图。自此,遵义铁路运能实现飞跃。2015年,遵义站发送旅客268.65万人次,日均接发旅客列车30余趟。车轮滚滚,载着黔北山城澎湃的渴望,驶向辽阔的远方。
2018年,动车驶入遵义,半年前更名为“遵义西站”的老“遵义站”功成身退。翌年8月30日,川黔铁路高炉子站至南白镇站既有线完成了近半个世纪的使命,车站悄然关停。如今,昔日的站前广场上停满了私家车,旧站房悄然变身为酒店,站台和风雨棚则因地制宜,化身为农贸市场。机车的轰鸣声被市井的叫卖声取代,一种使命终结,另一种生活正喧腾上演。
退休“大车”魏树田,将书柜改成了自己的铁路记忆展柜,珍藏着肩章、胸牌、人员动态牌等。
幼时随父辈从辽宁迁至南宫山的魏树田,1982年成为原遵义机务段的一名机车乘务员。他清晰地记得,当年邻近的原九龙坡机务段、凯里机务段、贵阳机务段还以蒸汽机车为主力,而遵义机务段的机车乘务员们驾驶的是先进的内燃机车。“大家在折返站休整时,一眼瞅过去最精神、最利索的那拨儿,准是咱段的!”话语间,当年技术领先的优越感依旧鲜活。
值乘期间在小站待避时,时间仿佛被拉长凝固。魏树田喜欢从驾驶室侧窗探出头去——远处的重峦叠嶂,倏忽掠过的小鸟,寂静小站因列车停靠的短暂喧嚣,邻线列车上用餐的旅客,以及趴着车窗好奇地与他对视的孩童脸庞……四季更迭,晴雨交替,昼夜轮转,车窗外的景致,在魏树田眼中皆成流动的诗篇。他将这些细碎的观察与体悟,记录在“司机手帐”里,并不时向报社投稿。
退休后的魏树田时常摩挲着自己的珍藏,仿佛触摸着过往的滚烫年华。那台他担任了五年司机长、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韶山3型0333号机车,更是他魂牵梦萦的“老伙计”。那是属于一个时代、一群人的荣光,就像那列永远向前的火车,载着光阴,也载着希望,奔向更远的远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来源: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遵义车务段 贵阳机务段 贵阳工务段 贵阳供电段
文字:许毅 张明瑞 夏梦寒
图片:戴铁军 马铁牛 李锴 王泽林
视频:顾垒 李锴 王泽林
编辑:马铁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