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8日清晨,板门店的谈判棚外落着微雨,美方代表转身离席,宣布无限期休会——这一幕意味着持续一年多的停战磋商彻底卡壳。几乎在同一时刻,华盛顿的作战室里又一次敲定了所谓“金化攻势”,意图用前线胜利来逼迫中朝就范。结果,却把双方都推向了后来震撼世界的上甘岭。
上甘岭只是两座海拔不过五百余米的孤峰,却成了十五个师团、十万余人相互撕咬四十三天的焦点。10月14日,美第7师、韩第2师以及其他联合国军悍然发动突击,三十辆坦克、三百多门火炮、上百架飞机轮番倾泻钢铁。志愿军前沿数百名守军堵在坑道口,一寸一寸顶住狂风暴雨般的炮火。次日黄昏,有人统计,山头表面已被削去两米厚的表土,岩石裸露如刀。
山不高,代价却是天文数字。美军见久攻不下,硬是把兵力翻到六万,火炮、坦克数量翻了五倍,志愿军也连续投入数个营救梯队。打到20日夜里,双方反复争夺高地表面十余次,几度肉搏至“短棍对石块”。战场电台里,美军军官压低嗓音:“再冲一次,必须拿下!”志愿军排长回击一句:“阵地在,人就得在!”短短两句话,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士气。
值得一提的是,上甘岭战斗期间,美军在后方维持着平均每二十分钟一场记者会,用密密麻麻的数据掩饰前线不力;而美国国会山却频频出现质询,舆论开始倒向“无谓牺牲”一边。到11月下旬,志愿军牢牢咬住阵地,美军付出伤亡两万余人、损失飞机两百七十架的沉重代价,被迫鸣金收兵。“如果再打,上甘岭会吞掉我们更多希望。”美国参联会主席在内部会议上丢下一句苦涩感慨。
前线挫败直击华府神经,停战谈判旋即重启。此时艾森豪威尔正在展开总统竞选,他敏锐地捕捉到国内厌战情绪,抛出“当选就赴朝结束战争”的口号,并在胜选后履行承诺来到38线北侧。走进志愿军工事,他看见蜂窝般的坑道、层层火力点,随行记者记录下一幕——这位五星上将沉默足足一分钟,没有多说一句豪言。显而易见,硬攻已不是选项。
然而“体面”二字仍是白宫心头枷锁。艾森豪威尔先用国际红十字会做缓冲,提议先交换伤病战俘,以此换取谈判突破。但美方坚持“就地释放”,企图借机扣留朝方战俘,中朝代表断然拒绝,会议气氛再度紧绷。正当板门店的桌子上火药味渐浓,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突然唱起反调,不仅反对停战,还暗令韩军在东线试探进攻,美方骑虎难下。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并未被谈判表象所牵制,而是迅速调整部署,让志愿军在1953年5月发动夏季攻势。主攻部队像一把楔子插向东线,硬生生向南推进五十八平方公里,歼敌四万有余。南朝鲜军阵脚大乱,李承晚的政治算盘被当场粉碎。夏季攻势后,美方接受了“先交中立国,再分类遣返”的方案,停战协议文本基本敲定。
眼见停战只差临门一脚,李承晚却又翻脸,以“就地释放”为名私放二万七千名扣押战俘,公然挑战协议。彭德怀拍案要求重拳回应,中央很快批准金城战役。7月10日夜幕降临,志愿军二十兵团密集火力掀开突破口,仅一个小时撕开敌方二十一公里防线,甚至活捉号称“王牌师”师长。南朝鲜军节节溃退,美军总司令克拉克亲赴前沿也回天乏术。
从那一夜起,板门店话筒另一端美方代表的声调明显低了八度。连日会谈,美方不再纠结遣返细节,而是不断敦促“尽快签署”。金城硝烟尚未散尽,停战文件已摆上签字桌。外电评论尖锐:“华府终于体认到,继续冲撞,只会让谈判本钱被炮火蚕食干净。”
1953年7月27日早十点,美、朝、中三方代表在板门店正式落笔。夜里十时,枪炮沉寂,朝鲜半岛迎来暂歇的黑暗与安静。军史档案显示,金城战役若再持续数日,志愿军能够把防线再推前至少二十公里,美方深知这一点,签字背后是无法再承受的压力。
上甘岭、夏季攻势、金城三连击,层层递进,最终敲定停战。美国未如愿以“光荣”姿态收场,却在战场上读懂了对手的决心。直到今天,许多研究者仍认为:上甘岭不仅仅是一场战斗,而是一把尺子,让对手丈量出战争边际,意识到谈判桌才是唯一出口。这,或许正是那座山头留在国际战争史里最醒目的注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