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想种地,因为玉米不会跟我对齐颗粒度,西瓜不会一觉醒来说还是结萝卜比较好。”
“想回家种地了,因为水稻不会半夜要开复盘会,豆橛子也不会整天画大饼。”
“还是回家种地吧,毕竟地里的卷心菜再卷也只是菜。”
“回家种地吧!”
想必不少年轻人都喊过类似的话。
当我们在写字楼里卷生卷死的时候,“种地”就成了我们迫切向往的生活方式。它意味着健康的食物,缓慢的生活节奏,摆脱复杂的人际关系,甩掉繁重的工作压力,在风景优美的乡间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图片来自《小森林》
不过,停留在畅想层面的人多,真正行动起来的人少。毕竟“种地”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长角羚和蚊滋滋就是少数派中的少数派,他们不仅真正实践了“种地”这件事,而且一做就是十年。
如果你也想离开大城市回家种地,不妨先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长角羚
蚊滋滋
01
两个毕业生决定种地
长角羚和蚊滋滋硕士毕业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学的都是生物学专业。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从事着生态保育工作,常年奔波在天南海北的山野。
这份工作让他们对山林有了很深的感情,也见证了很多人与自然的冲突。
人和自然如何才能和谐共处?人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在自然中生活?
长角羚和蚊滋滋决定离开都市,开始亲自践行一种尽可能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自《小森林》
于是,在2015年开春,他们来到离北京城区70公里的一座小山脚下,在这里租下了一片约30亩的土地,建起农舍,过起了自耕自食的生活。
到2025年,他们已经在山里生活了足足十个年头。
图片来自《在里山种地》
山里农夫的生活究竟如何?长角羚和蚊滋滋用十年的生活给出了答案。
这里并非无忧无虑的田园童话,更不是躲避喧嚣宁静的桃源梦境。这里是热火朝天、昼夜不歇、脚踏泥土、手扛铁锹的田间纪实文学。
图片来自《小森林》
作为拥有着生物学背景的“知识农夫”,长角羚和蚊滋滋对种田这事还是颇有信心的,然而现实却给他们上了一课。
一开始,二人本着生命科学人的严谨,采购了大量专业图书学习,按照背单词的思路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种地,还美滋滋地畅想丰收后吃不完该怎么办。
然而,在实践书本教的种植知识之前,他们就败在了整地上。
图片来自《在里山种地》
田埂修得歪歪扭扭,不仅不美观,而且起不了该有的挡水、走人的作用;畦面打得太宽,看着气派,却不方便以后松土、除草、收菜;地没有提前找平,以后浇水高处的菜不够喝,低处的水却喝过了......
实践起来他们才发现,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来种地是远远不够的。地里的一切都大有学问,学问在田间地头,在日复一日的躬亲劳作中。
于是,在当地农夫的指导下,他们老老实实地从怎么拿铁锹开始学起。
图片来自《在里山种地》
这几年下来,他们学到了不少种地的门道。
比如说买种子。
从农业院所的种子门市部集中采购,到去花卉市场、村头大集市精准“淘货”,他们锻炼了自己“读袋”的能力(读种子包装袋上的注意事项),能够一边考虑自家露天种植的小菜园的实际情况,一边选购品种。不再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是学会了因地制宜。
比如说买苗。
在集市上,那些看起来些苗个头最高,叶片也没啥虫眼的苗未必是好苗,因为这些菜苗的节和节之间的距离过长,体质较弱,存活率低,是育苗期间管理不当的产物,就算买回去种也养不好,白费力气。
图片来自《在里山种地》
又比如说秧苗。
秧苗就是在育苗时,把地里密密麻麻的苗拔出来,全部按照均匀的间距再种一次。一开始,他们害怕拔起这个动作损伤了好不容易长出来的根系,在农夫朋友的解释下,他们才明白,受过伤的根更容易发新根,苗更壮实,更能应对之后的意外状况。
图片来自《小森林》
这十年,长角羚和蚊滋滋的生活说来也简单,无非就是耕地、播种、浇水、施肥、除草、收获。
他们的生活说来也不简单。
不用化学制品,摸索废物利用自然堆肥的方法;不打农药,探寻一条和动物昆虫们尽可能和谐共生的道路;因地制宜,应对山里无常的天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又能让自己活得舒坦......
他们摸摸索索,磕磕绊绊,终于成为两个像模像样的农夫,成为这山里真正的一部分。
02
那些土地教会我们的道理
除了种地的实践经验,大山也教会了长角羚和蚊滋滋很多生活的道理。
在大自然中,没有废物,每一件东西都能回归泥土,再哺育生命:
“回到自然的语境,也许本就不存在什么是‘肥’,什么是‘废’,有用无用皆需物尽其用。万物流转之间,木柴的灰烬成就了红薯,继而喂饱了农夫和蠕,我们各司其职平衡着土地的收支簿,约好明年红薯地再见。”
种地不是一件付出就有收获的事情,辛苦一年,收成不佳的事也常有发生,但耕耘本身就是收获:
“然而,并非所有的绽放都会修成正果,即便共同走过了艰难的一路。比之于硕大丰满的果实,更珍贵的该是那些周而复始的努力,那些在焦灼日头下依然坚持扎下去的决心,那些在暴雨滂沱后重新挺直的腰杆。有些时候,有些事情,需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像田一样生活,像大地一样做人:
“耿直是做人直来直去,如阡陌纵横,亦为明辨是非的原则;而豁达是做事不怨天尤人,像后土的辽阔,有心胸才能容下天地。”
珍惜每一颗种子:
“它能捕捉到太阳光中的有效粒子,在一部分空气和水的参与之下,成就点石成金的神话。每一粒种子,无论什么模样,在我们看来,都散发着金灿灿的光。”
其实很多问题的答案,早早就写在了自然里。
图片来自《小森林》
03
我们需要这样踏实的文字
这十年的故事,被长角羚和蚊滋滋写成了一本《在里山种地》。
“里山”,不是某一座山的名字,而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自然能保留野性,人也能舒展生活。
《在里山种地》是一本实用的种地指南。
长角羚和蚊滋滋十年实践的种地心得都浓缩其中,他们踩过的坑,学到的经验,都在书里一一记录。读这本书,就像有人在手把手教我们从0学种地一样。
《在里山种地》也是一本适合每一个在城市里疲惫的打工人的书。
书里记录了真实的乡村生活,那并不是如梦一样的慢生活,它琐碎、辛劳,却足够具体,这才是乡村生活的真滋味。
长角羚和蚊滋滋写下这些文字,不是为了教人逃离城市,而是让每个读者看见:生活还有另一种扎实的可能。
它粗粝、具体,需要耐心,但也能回报以最真实的成长与安宁。我们需要这样脚踏实地的文字,教会我们踏踏实实地生活。
不论我们身在何处,要永远在心里给自己备着一块地,以便我们能随时弯下腰,种下什么,诚实劳动,静待生命自己生根、发芽。
30亩地,北京郊外70公里
两个生物学人的十年耕种手记
《在里山种地》
作者:长角羚 / 蚊滋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