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玩,女儿与小老虎近距离互动,在有饲养员陪同且触摸小老虎可触碰部位的情况下,被小老虎咬伤。9月1日,平南县通报称,8月30日15时许,平南县雄森动物大世界景区科普馆内一名游客不慎被幼虎咬伤右小腿。伤者已迅速送医治疗,目前情况稳定。
一名7岁女孩在饲养员陪同下与小老虎“互动”时,竟被咬伤右小腿。尽管景区声称“可触摸指定部位”,尽管饲养员近在咫尺,意外还是发生了。这场以“科普”为名的互动秀,最终以血淋淋的方式揭开了野生动物互动项目背后的安全隐患。
景区或许会辩解:“这只是幼虎,攻击性不强”“触摸的是安全部位”。但事实上,即便再温顺的幼虎,其本能反应也无法被人为完全掌控。它们的扑咬、抓挠行为是天性,而非“恶意”。将儿童置于猛兽(哪怕是幼崽)触手可及的距离,无异于将安全寄托于动物的“情绪”之上,这是何等的荒谬与不负责任!
事故中,饲养员确实在场,但依然未能阻止伤害发生。这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景区对突发情况的应急能力不足,二是“陪同”本身只是一种心理安慰,而非实质保障。野生动物行为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即便经验丰富的饲养员也无法百分百预测其动作。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互动项目往往将“专业陪同”作为安全卖点,误导家长放松警惕。
许多景区打着“科普教育”“亲近自然”的旗号,推出与野生动物零距离互动的项目。但究其本质,大多是为了吸引客流、增加营收的商业操作。真正的科普应重在观察与了解,而非触碰与戏耍。将小老虎变为“活体玩具”,既扭曲了科普的本意,也践踏了动物福利。
近年来,从猛兽区自驾游遭袭,到合影时被鸵鸟啄伤,野生动物互动事故频发,却始终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部分景区为追求噱头,不断降低安全标准;部分家长为让孩子“开眼界”,盲目乐观参与。直到事故发生时,人们才惊觉:原来危险离得这么近。
此事不能止于个别景区的整改。文旅、林业等监管部门需明确出台规定:严禁游客与猛兽(包括幼崽)零距离接触!所有互动项目必须设置物理隔离,杜绝直接身体接触。同时,应建立野生动物旅游项目准入清单,明确哪些行为可被允许、哪些必须禁止。对于违规开展高风险互动的景区,应予以重罚乃至吊销资质。
血的教育又一次提醒我们:人类的娱乐边界,不应以动物的本能和孩子的安全为代价。所谓“互动”≠“触碰”,所谓“陪伴”≠“保护”。唯有保持距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