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老方在互联网
华为的愿景与使命是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进入汽车行业,是符合华为愿景的战略决策。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华为在决定进入一个产业的时候肯定不会是“买买买,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那样的逻辑。
《华为基本法》中明确指出,公司在进入新的成长领域的时候,应当考虑是否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核心技术水平,有利于发挥公司资源的综合优势,有利于带动公司的整体扩张:
顺应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市场变化的大趋势,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就能使我们避免大的风险。
只有当我们看准了时机和有了新的构想,确信能够在该领域中对顾客作出与众不同的贡献时,才进入市场广阔的相关新领域。
只有大市场才能孵化大企业。选择大市场仍然是华为公司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既然选择了战略增长点,那华为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的资源配置策略。
同时,华为还有积极构建战略联盟的方针,“重视广泛的对等合作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探索在互利基础上的多种外部合作形式。”
可以说,华为进入汽车产业的选择、打法和成就,其实都是对《华为基本法》、自己方法论的又一次验证。
华为的战略是公开的,大的战役也无秘密可保。
在“智能汽车”概念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华为2012实验室就开始研究相关的技术,寻找解决电动汽车的通信与智能化需求的方案。后来公司看到了智能化未来的大机会,决定正式进入汽车领域,但内部也有争论,到底是自己下场造车好,还是作为供应商参与造车好。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公司的管理团队2018年在三亚开会,做了一个“明确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战略决策。任正非在2020年签发总裁办电子邮件,首先就提到了这个决策,指出华为必须聚焦ICT主航道,“打造ICT基础设施才是华为公司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是在艰苦时期,越不能动摇……”
他还特别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和消费者业务管理委员会要坚持华为不造车的战略,且无权改变此战略。”
这在当时争议非常大,很多人认为苹果公司都要自己造车(当时还没放弃),甚至连恒大这样的地产公司都能造车,股价蹭蹭涨,华为造车有何不可?华为有钱,有技术,有人才,自己造车的话更容易发挥华为的组织能力和研发能力,话语权更大,主动权也更大,而且只有自己成为特斯拉这样的头部企业,才会有话语权,避免陷入市场竞争的被动局面,轻易被取代。但所谓战略就是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也要考虑长期利益,然后做出一个决策,为了大目标放弃小目标,分轻重、有所取舍才是战略决策。
坚持“针尖”式战略发展,突进了无人区,没有竞争对手,踩不到别人的脚,商业生态环境就会改善……任正非指出,在主航道,华为公司要做战略不可替代的事情,否则就是在支末上发展。战略不可替代,不能仅以技术为方向,也可能包括以商业模式等作为行业领先的结构。只要可替代、拼得你死我活的东西,就不是公司的战略方向。比如,汽车电子非常简单,但可能称霸世界,因为放低门槛,别人进不来。只要能做到战略不可替代,小产品也可能是主航道。
所以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要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
华为不造车,造车少不了华为:华为真的是比别的企业更有战略远见
2019年,在“第五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迎接汽车产业与ICT产业的融合”的演讲中指出,汽车产业正在把ICT技术定位为新的主导性汽车技术。徐直军表示,“随着汽车产业与ICT产业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正在成为人类社会新的革命性发展引擎,其影响远远超出两个行业本身”,面对这一轮历史性产业变革,华为明确了自己的战略选择,“华为致力于成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在徐直军看来,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讲就是变道超车的机会,是中国汽车产业腾飞的机会。
不是ICT产业进入了汽车产业,也不是汽车产业进入了ICT产业,而是两大产业的融合。因为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自由。
“ICT行业致力于实现人类社会沟通的自由,汽车行业实现了人类社会出行的自由。”两者融合之后会让人类的自由推向新的高度,这就是融合的价值所在。徐直军认为,未来汽车是第三生活空间,在家里、办公室可做的也许都可以在第三空间里做。
根据相关研究,中国的交通在20年内将会焕然一新,中国在汽车行业也有很大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对传统汽车厂商而言,改变并不意味着失去,“随着汽车和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成为人类社会新的革命性发展引擎,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两个行业本身。”
所谓仰望星空,就是强调战略远见,没有正确的假设就没有正确的战略和方向,华为确实有一批仰望星空的战略家和思想家,这是一家真正具备战略能力的大企业,很多企业在这个层面无法跟华为相提并论。
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带来五个方面的改变!
1、未来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是一个持续创造价值的平台,也是为消费者带来持续体验提升的平台,不再只是为了出行一个目的。
徐直军以传统的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为例,说明从传统汽车走向智能网联汽车,很多东西都会改变,汽车也可以像手机一样不断迭代升级,与人一起“成长”。5年后再看汽车市场确实是这样,现在车企发新车跟手机厂商发新手机没有多大区别了。
那么问题来了:手机之前的定义是通讯工具,现在定义是智能终端,而汽车之前的定义是交通工具,那现在呢?智能手机相比传统手机功能更多、更智能、性价比更高、体验更好,汽车呢?是更聪明的移动终端?欢迎下方评论。
2、从每家有一台车、两台车,转变为每家拥有车和共享车结合。
3、我们要把整个智能终端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带入汽车,而且还要让汽车跟上智能终端产业链和生态更新进步的节奏。进一步的改变是要以人为中心,打通手机、车机和家庭,融合在一起,实现全场景无缝的体验,从过去“人找服务”,变成“服务找人”。
这其实就是让汽车拥有“大脑或灵魂”了。
4、从一百多个CPU(汽车的核心电子控制单元,负责管理和控制汽车的关键功能)到3个CPU。
第一个CPU作为智能驾驶的大脑;第二个CPU把智能座舱,娱乐系统,车身控制融合在一起,而且共享智能手机生态和产业链。第三个CPU负责整车控制,也就是动力部分共享一个控制芯片。
5、对生命安全的保护,汽车要做到结果和过程两个维度的可信。
华为要把车也连接起来,把数字世界带入车。徐直军如是说。
战略能力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华为公司三十多年,已经穿越了周期,真正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具备了抵御风雨的能力,它的人才存储、思想存储、理论存储、工程存储和方法存储,以及公司内部流程管理的高效有序的存储,都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从任正非到徐直军,可见华为的高层团队都是有战略远见的。徐直军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无线产品线总裁、战略与Marketing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轮值CEO、战略与发展委员会主任等职位,也是走了“之”字路线,为公司发展立下过赫赫战功,他对商业有极为敏锐的嗅觉,组织能力强悍,能够驾驭复杂的商业生态,这样高水平的企业家在国内其实没有多少。
“传统汽车供应商只是维修、换零部件挣生命周期内的钱。我们是通过软件持续的升级,持续给用户带来新体验和新功能来获取收入,这是我们和传统汽车商业模式不一样的地方。”
徐直军还曾指出,国内汽车在未来可能会整合为三五家,“汽车不再是传统的以制造为中心的机械产品,而是以技术创新、软件定义的高科技产品。它的研发投资很大,但是投资成功以后,产品竞争力就很强,很难被追上。我们国家未来可能会整合为三五家,通过兼并、收购、整合,并不是消失。”这点在行业内也是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共识,很多车企都认为在经过激烈竞争的淘汰赛后,最后大概就是几家巨头形成平衡。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比智能手机更大的赛道,有大机会也有大风险,所以不能机会主义。战略就是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也要考虑长期利益,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机会,行稳致远。
总而言之,战略是为胜利服务的,华为在进入汽车行业后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这就证明了它的战略是对的,而且因为华为有仰望星空的战略家,华为也会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说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变化迅猛的时代,每个企业都需要构建自己的战略存储才行,而战略的本质其实是哲学,哲学是思想的罗盘,因此老板必须要懂哲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