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国乒协在新疆开了场研讨会,主席王励勤抛出一个重要观点——乒超联赛要吸引外国高水平运动员参加,这话乍一听好像只是个口号,但结合乒超这几年的热度和整体氛围,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把矛盾摆上了桌面:国内顶级球员够强,但联赛的国际影响力真不算大
对球迷来说,乒超的存在感远不如CBA、中超,甚至不如排超,每到赛季开打,大家能讨论的也就是哪家俱乐部囤了国手,谁在打半工半读,等到关键几轮才冒出来点热度,这么算下来,所谓的“顶级国内联赛更像是为国家队练兵的附属渠道,而不是一个自成体系、有全球吸引力的舞台
王励勤要拉外援,这算盘其实挺直白:第一,职业联赛的精彩度靠对抗,光看国手内战,强强碰撞是好看,但十几二十场看下来就容易同质化,缺少惊喜和未知;第二,国际球员的加入能直接给联赛带来话题,哪怕是日韩主力、欧洲劲敌,只要他们在乒超打出身位,那至少能带来传播效应和圈层话题,比如“马龙对战奥恰洛夫如果搬到国内赛场,流量不说翻倍,起码能让乒超在社交平台上刷个存在感
问题来了,外国选手真愿意来中国打联赛吗,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欧洲俱乐部自有体系,日韩也在扩容,球员要考虑训练节奏、奥运周期,甚至商业赞助的合约限制,别说顶流,就算二线高手要整体迁移到国内作战,也是个复杂决策,更别提语言、文化甚至饮食的适应问题,光靠一纸邀请函解决不了根本矛盾
再看乒超的现实情况,本赛季前三阶段落幕,晋级总决赛的男团四强是山东魏桥、黄石基地、上海地产和汕头明润,女团则是深圳大学、山东鲁能、上海龙腾、华东理工大学,说实话这些名字对圈外球迷多少陌生,缺少公众熟知度,而这正是乒超和其他职业联赛的最大差距——没有足够商业曝光,没有城市归属标签,观众难代入,这种时候再引外援,能不能撬起市场效应就是大问号
球迷说句实在话,咱看足球、篮球外援是因为人家真能带来质变,CBA曾经靠马布里撑起一支北京首钢的传奇,也有大牌外援用个人能力硬改比赛格局,但在乒乓球这项已经被中国选手长期统治的项目里,外国球员能做到翻江倒海吗,大概率不能,所以更可能出现的场景是,他们成为话题附加值,而不是格局改变者,这就考验联盟如何包装,能不能把外国选手和乒超整体捆绑出故事
而从王励勤的讲话里也能看出思路,他不光提了外援,还说要加强文旅商联动,要跟全民健身挂钩,还要跟“国球三进(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结合,听上去更像是一个宏大规划,不仅仅是联赛竞技,更是乒乓文化的再传播,这种说法不偏激,但落到执行其实有难度,毕竟联赛体量有限,真要兼顾这么多目标,很容易摊子铺大收效有限
当然也不能全是唱衰,毕竟乒乓球在中国的群众基础摆在这儿,不缺观众,不缺人才,缺的是持续的赛事话题度和商业化手段,想要打破瓶颈,借助外援确实是个快捷方式,至少能先让国际圈看到中国联赛存在,并找到与国际乒坛对话的桥梁,否则就真的会被认为只是国家队的小型内测赛
所以结论也不复杂,王励勤的想法值得点赞,但路径还需细化,能不能把外援引进来是一层,能不能把他们留住并打出声量又是一层,最终能不能通过这些互动带动乒超成长,则是最关键的考验,如今总决赛就在年末南京举行,顶级对决肯定会有看点,但未来的乒超要往哪走,还得看能不能把“请外援这步棋走活,否则光喊口号,最后只会沦为一次虚晃的新闻点
你觉得,如果某天在南京的赛场真见到波尔、张本智和这样的对手和中国国手对喷,那是不是比纯粹的队内循环更能吊起胃口,这才是联赛该有的热度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