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易之门:《易经》思维与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简称TLP)放在六个维度上并置考察,既指出它们“不可通约”之异,也点明“可对话”之同。
1. 世界构成论:整体-生成 vs 原子-事实
易经:世界由“阴-阳”两极不断交错、生成、转化而来,呈现为“整体-动态-有机”的图景。六十四卦不是事物的清单,而是事态演化的64种“生成语法”。
TLP:世界不是“事物总和”,而是“事实总和”(1.1)。事实进一步拆分为“事态”(Sachverhalte),最终落到逻辑上不可再分的“对象”(Gegenstände)——一种典型的“原子-静态-机械”本体论。
2. 语言观:象-辞-占 vs 命题-逻辑
易经:语言分三层——“象”(卦爻之象)、“辞”(卦爻辞)、“占”(当下语境中的决断)。意义不由逻辑真值决定,而由象与情境之间的“感应”产生。
TLP: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命题(Satz)。命题若要与世界对应,必须满足逻辑形式上的同构(“图像说”)。凡是不能还原为逻辑命题的(伦理、美学、形而上)都必须“沉默”。
3. 真理论:时中-吉凶 vs 真值-符合
易经:真理在“时中”——只有结合具体时机、位置、动势才能判断“吉凶悔吝”。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命题真理,只有“当下合宜”。
TLP:真理即命题与事实之“符合”(2.222)。逻辑重言式恒真,矛盾式恒假,经验命题的真假则取决于它与原子事实是否一一对应。
4. 主体与视角:天人合一 vs 唯我论界限
易经:占问者-卦象-宇宙处于连续感通之中,“我”通过仪式化操作参与天地变化,无近代意义上的主客二分。
TLP:世界是我的世界(5.62-5.64)。主体不是世界里的一个对象,而是“世界的界限”。这是一种认识论上的唯我论,却又以逻辑形式化方式表达出来。
5. 可说与不可说:显-微 vs 说-沉默
易经:凡不可言说之“微”(天道、神妙)仍可通过象数“显”之——占筮给出可操作的暗示。
TLP:不可说的(伦理、上帝、人生意义)只能“显示自身”(zeigt sich),不能“说出”。保持沉默是一种哲学上的诚实。
6. 方法论:循环-取象 vs 逻辑-分析
易经:方法是“观象取类”——通过类比、联想、循环诠释(“互体”、“之卦”)打开意义空间,强调“象”的多义性与开放性。
TLP:方法是“逻辑澄清”——把含混的自然语言还原为逻辑上完备的命题形式,以消除哲学“伪问题”。
结论:二者在“世界是否可化约为基本单元”与“语言能否穷尽世界意义”两大关节点上截然对立;然而,它们又共享一个深层动机:给看似混沌的经验整体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界限”说明——《易经》用动态的象征系统,TLP用静态的逻辑系统。若将TLP比作“冻结的晶体”,《易经》就是“流动的活水”;二者在今日可继续对话:在复杂科学、人工智能伦理、跨文化哲学等议题中,把“象的柔性推演”与“逻辑的刚性边界”互补起来,或许能生成新的思维工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