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农历七月十三日,是农历七月的一个重要日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节点。相传在古代中国,这一天是人们祭祀祖先、品尝新米的日子,人们祭祀祖先、宰杀牲畜、晒秋、品尝新米等丰收仪式都会在这一天举行。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日,是鬼门开始大开的日子,到了七月十五凌晨后鬼门又会关闭。在这一天人们会向祖先和先贤光荣表达敬意,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习俗。明天农历七月十三日,别忘“吃二样,做一事”习俗,幸福安康过七月!
一、吃二样
1、吃馄饨
农历七月十三日,江南地区民众有一个特别的传统习俗吃馄饨。据民间传说,这一风俗象征着苦尽甘来,预示着丰收季节的到来。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馄饨皮和甜馅,制作美味的馄饨,以此来祭奠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族顺利。除了其美味可口外,更主要的是其象征意义,馄饨的形状颇似古代的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富贵吉祥。甜馅则象征着生活的甜蜜如意。在这一天吃馄饨,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将新鲜的玉米粒与猪肉末混合,为馄饨增添了一抹甜嫩的口感,玉米粒的清甜与猪肉的鲜美相得益彰,使得这种馅料的馄饨既适合孩子,也受到了大人的喜爱。在咀嚼中,还能感受到玉米粒的爆浆感,为馄饨带来了额外的乐趣。
食材:猪肉、冰水、黑胡椒粉、松鲜鲜/鸡精、五香粉/十三香、白砂糖
做法:1、适量猪肉馅加姜末、小葱花,馅里放适量鲜玉米,十三香,生抽,盐,蚝油,适量植物油,再加一个鸡蛋顺着一个方向搅拌上劲。2、包成馄饨样,根据个人习惯,很多种包法。3、锅开下馄饨,煮熟捞出放入提前准备好的碗里,根据口味可以加入醋,生抽,香菜,葱花,虾皮,紫菜,我这里用了鸡汤,味道很鲜美!
2、吃糯米
农历七月十三日鬼门开,民间传统信仰中,这一天鬼魂得以自由穿梭于阴阳两界。为了安抚这些游荡的鬼魂,避免他们带来不幸,人们选择了吃糯米。糯米因其粘性,象征着团结和凝聚,寓意着家人团聚,鬼魂也能得到安抚,不再骚扰人间。这一习俗背后,不仅仅是对鬼魂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敬畏。
食材:糯米、荷叶、酱油、蚝油、鸡汤、糖、植物油、胡椒粉、葱姜蒜末、鸡腿肉、虾仁、板栗、香菇、香油、胡椒盐、清酒、
做法:1、准备好的配料,香菇切丁、虾仁去壳切丁、鸡腿去皮去骨切丁、板栗切丁。2、将蒸好的米饭放入一个大碗中。 加入120ml鸡汤,1汤匙的酱油和一汤匙的蚝油,1茶匙的糖和白胡椒粉以及盐调味,拌匀均匀。3、热锅下冷,将葱,姜和大蒜一起加热。 加入鸡肉,虾,香菇、板栗,翻炒,直到鸡肉变白。 将剩余的鸡汤,2汤匙的酱油,蚝油和清酒,1汤匙的糖,1茶匙的盐和另外一大撮白胡椒加入锅中。4、烧开,关小火。 搅拌溶解的玉米淀粉。 勾芡,搅拌直至变稠。 加入麻油并转移到碗中,馅料装盘冷却。5、弄平荷叶,两勺调味米放在中间。 展开以形成一个大约8-10厘米宽的矩形,四周都带有凸起的边缘,顶部加馅料,再捏一个盖住馅料的糯米,然后用力按下边缘以密封馅料,将荷叶包裹在年糕周围,卷起形成整齐的矩形小包,约12 x 7厘米。6、将做好的荷叶酿放入竹蒸笼中,蒸10分钟,直到全部热透,荷叶的香味才能浸透到糯米中。7、打开荷叶,扑鼻的荷叶与糯米的香味,拨开糯米,馅料呈现在眼前,吃不完的可以冷藏,长时间的话也可以冷冻。
二、做一事:祭祖先
随着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临近,很多地方自七月十三起,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都要进行祭祖仪式,为祖先烧纸钱、准备酒饭请他们享用,每逢此日,按传统习俗,家家户户要准备鸡鸭猪牛水果等贡品,祈祷祖先保佑家族顺顺利利。
看风花雪月,品人间美味!感谢阅读峰儿厨房的美食分享,喜欢我的文章,请给予点赞、分享、收藏、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