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处置依据
处置“低慢小”航空器的违规飞行,其法律依据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级:
1. 国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这是最上位的法律。规定了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对全国民用航空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为管理空域和飞行活动提供了根本法律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扰乱公共秩序(如无人机飞行干扰大型活动)、妨害公共安全(如在机场附近黑飞危及航空安全)的行为,公安机关可依法进行拘留、罚款等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情节严重的违规飞行可能构成犯罪。
第114条、115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无人机黑飞行为足以导致重大航空事故、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如在民航航线中与客机擦肩而过),即使未造成后果,也可能以此罪论处;造成严重后果的,刑罚更重。
第285条【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如果破解无人机禁飞区固件或干扰无人机信号,可能触犯此条。
第288条【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如果使用的无人机图传或遥控信号不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定,擅自使用频率、功率超标,干扰正常无线电秩序,可据此处罚。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目前最核心、最直接的法规依据。该条例对无人机的分类、适飞空域、操控员资质、飞行申请、禁止行为、法律责任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执法中绝大部分违规行为的认定都基于此条例。
关键条款举例:明确了微型、轻型、小型等各类无人机在适飞空域飞行的具体要求;规定了实名登记、驾驶执照、空域申请等强制性要求;明确列出了禁止行为,如醉酒操作、在禁飞区域飞行、超过安全高度飞行等。
民航局系列规章:如《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管理规程》等,对驾驶员资质和运行标准进行了细化。
公安部、民航局等联合发文:针对特定时期或特定区域的管控要求,如重大活动期间的临时禁飞通告。这些通告具有法律效力,违反即构成违规。
许多省市也出台了本地区的无人机管理规定,例如:
《北京市无人机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这些地方性规定通常更具体,明确了禁飞区域、管理职责和处罚细则,是当地执法的重要依据。
取证工作是成功处置违规飞行的关键,证据链必须完整、合法、有效。取证的核心思路是:“人、机、事”三位一体,即找到操作者(人)、扣押航空器(机)、还原违规事实(事)。
1. 现场处置与证据固定
锁定操作者:
第一时间发现并控制地面操作人员。这是最重要的环节。
对操作人员进行现场盘问,制作笔录,记录其身份信息、飞行目的、无人机型号等。
搜查其随身物品,查找遥控器、备用电池、手机(装有操作APP)、SD卡等。
扣押涉案器材:
对无人机、遥控器、手机等涉案物品依法进行扣押,开具扣押清单。
非常重要:确保无人机处于断电状态,但不要主动去操作遥控器或APP结束飞行,以免误删数据。最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操作者自己操作降落。
寻找目击证人:
现场寻找目击者,记录其联系方式和证言,证明看到了无人机飞行以及是谁在操作。
拍照与录像:
对现场环境、飞行中的无人机(尽可能拍到特征和编号)、操作者正在操作的情景、扣押的物品等进行多角度拍照和录像。
录像应能清晰显示无人机与周围标志性建筑或禁飞区域的位置关系。
这是证明违规事实最有力的证据,主要来自无人机和遥控设备。
无人机自身数据:
飞行日志:现代无人机(如大疆)内置飞行记录黑匣子(DAT或TXT文件),详细记录了每次飞行的GPS坐标、高度、速度、时间、序列号、遥控器信号状态等。这是证明其是否闯入禁飞区、是否超高的铁证。
需使用厂家提供的专业软件或第三方取证工具(如Cellebrite、MSAB的无人机取证模块)进行提取和分析,生成可视化飞行轨迹图。
机载SD卡数据:
提取所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视频的元数据(如GPS坐标、时间戳)可以佐证飞行路径。
查看是否有拍摄到敏感区域的画面。
操控手机/平板APP数据:
取证手机中无人机控制APP(如DJI GO/DJI Fly)的缓存数据、飞行记录、账户信息等。
检查APP地图上是否显示有禁飞区提示,操作者是否进行了确认解除限制等操作。
遥控器数据:部分专业遥控器也存有操作记录。
空域核实:将提取到的飞行轨迹坐标与官方公布的禁飞区、限制区地图进行叠加比对,出具专业的空域侵入鉴定报告。
信号干扰/无线电检测:如果涉及非法使用无线电频率,可由无线电管理部门进行检测并出具鉴定报告。
机场塔台/ADS-B数据:如果事件发生在机场附近,可协调民航管理部门调取机场雷达数据或ADS-B数据,证明无人机对民航航班造成了具体影响(如航班避让、复飞等),这将极大提升事件的严重性。
将上述所有证据整合,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
主体身份:操作者是谁,其是否具备相应资质。
行为事实:某时某地,某架无人机进行了飞行。
违规性质:该飞行行为具体违反了哪条法律规定的哪一项(例如:在XX机场净空保护区内飞行,高度达到500米)。
主观方面:操作者是故意、过失还是对规定不知情(不知情通常不能免除责任,因为实名登记和空域查询是飞手的义务)。
处置依据:以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为核心,结合《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法律法规,构成多层次的法律武器库。
取证要点:“控制人、扣押机、固定电子数据”。其中,无人机飞行日志的提取和分析是定罪量刑的关键技术证据。
协作机制:处置此类案件往往需要公安、民航、无线电管理、空管等多部门联动,建立高效的情报共享和协作机制至关重要。
技术升级:执法部门应配备专业的无人机侦测、拦截(如无人机反制枪)和取证设备,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违规飞行行为。
对于一线执法人员来说,熟悉法规、掌握取证流程、并与技术支撑部门紧密配合,是有效处置“低慢小”航空器违规飞行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