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狂草历史、标准、书家、创作
狂草书法是中国书法的瑰宝,是中国艺术精神在书法上的卓越表现形式,因其创作难度大、文化含量高而受到历代书家的青睐。当今,书法艺术已成为一门纯艺术门类,也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职业,狂草书法更是受到空前关注。许多书家加入到狂草书法的创作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狂草书法的繁荣与发展。
东汉张芝狂草《冠军帖》(其一)
但大家知道,狂草书法至今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只有一些片言只语的论述。因此,在创作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所以,有必要对什么是狂草书法、狂草书法的基本标准、狂草书法创作需要什么样条件等问题,进行寻本探源。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论述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东汉张芝狂草《冠军帖》(其二)
一、狂草书法的演进历史与基本遵循
狂草书法起源于东汉末年,以书法大家张芝为代表的书家群,在深入研习章草的基础上,对章草字形、结体等进行简化、规范而创立了今草,并以今草为基础进而连续挥运,创造出“一笔书法”,“一笔书”即是中国最早的狂草书法。因此,张芝被誉为草圣。
张芝之后,今草、一笔狂草书法在东晋得到多位书家的接力传承,特别是羲献父子的探索最具代表性。王羲之师承张芝、张昶兄弟的今草书的同时,植入了钟繇等前辈的楷书和行书的神韵;王献之则主要传承张芝今草、特别是狂草(一笔书)的风骨。由此形成具有魏晋特色的狂草书法。
东汉张芝狂草《冠军帖》(其三)
唐代狂草书法是中国狂草书法产生以来的第一座高峰期,其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将汉魏东晋的“一笔书”—狂草,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并以狂放不羁、雄壮奇伟、瘦硬通神、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风格而独树一帜。
北宋黄庭坚在吸收张芝、献之、张旭、怀素“连绵不断、气势磅礴、大起大落”狂草精神的同时,以体现狂草意味为主要表现方式,利用穿插组合、长枪大戟、大开大合的创作方法,对狂草本体进行了多元深化和多维解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是为狂草书法第二座高峰。
东汉张芝狂草《冠军帖》(其四)
明代是狂草书法的繁荣期,可以称狂草书法第三座峰。狂草书家有祝枝山、詹景凤、张弼、张骏、陈道复、徐渭、张瑞图、文彭等,代表人物是祝枝山、徐渭。其狂草书法有三个方面的突破:其一,创作出史无前例的巨幅竖式条幅、长卷的大字狂草书法;其二,打破了狂草书法纵有行、横有列的章法模式,形成纵横无序的新式样;其三,笔法结构变化多端,浑然天成的意趣更加丰满。
之后明清之交的王铎、傅山,他们书法功力精深,企图恢复唐代狂草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气象。但他们或以理性守法、或由贰臣心态的纠结焦虑、或是遗民心态的抗拒,他们的笔下难现唐代狂草汪洋恣肆的艺术原韵。尽管如此,王铎和傅山的狂草书法遗世独立,丰富这一艺术宝库。
东汉张芝狂草《冠军帖》(其五)
清朝乃至民国狂草沉寂不张。民国乃至人民共和国,出现于右任、毛泽东、林散之、高二适草书大家。于右任、林散之以小草为主、高二适是章草,只有毛泽东可称之为狂草书法,他构建了狂草书法自创立以来的第四座高峰。作为狂草书法的集大成者,毛泽东对狂草书法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坚守历代狂草书法的艺术原则、精神意蕴,并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和人文特质;第二,坚持以自己诗词为书写主体,把对历史和人民的认识、理想和信念的体现、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折射在笔下,达到了狂草书法所要高扬和讴歌的时代主题;第三,坚持狂草书法的自由精神,以人的个性解放和民族独立为要旨,以其书写方式的狂放不羁、表现形式戛然独造、谋篇布局的率意天真,创造狂草书法全新的境界和审美视域。为此,将毛泽东称之为传统书法最后一位狂草大师也不为过。
从张芝到毛泽东近两千年的狂草书法史,揭示了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以追求汉字狂草书法的可识性为前提,通过草字的可识可读来感悟狂草书法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是其基本要件。观者通过这些基本要件,赏其书、品其文、并感受书家的精神世界,这是狂草书法艺术的生命之源和根本魅力所在。
东汉张芝狂草《冠军帖》(其六)
二、狂草书法的个性特征与辨析标识
狂草书法始于汉,盛于唐、宋、明和现代。历代狂草书法,以其慷慨激昂的点画条线、宽博正大的雄肆结体、诗书并茂的磅礴气势和傲视群雄的博大精神,无不闪烁着文化时空的感性情怀和历史时空的知性思辨。历代狂草大家共同创造的这一优秀民族文化艺术明珠,在坚持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需要认真坚守、并有所作为。
为厘清当今书壇对狂草书法的认知,笔者从狂草书家的人文素养、笔墨技法、艺术追求等方面进行剖析,以此寻找狂草书家的个性特征和辨析标识。
唐怀素狂草《自叙帖》局部
(一)人文素养深厚是狂草书法的先天要素。
一切艺术都是艺术家品德意志的升华。从中国狂草书法史来看,凡在狂草书法方面取得大成就者,大都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狂草书家要有坚实的书法功底和卓越天赋。狂草书法需要书家熟知诸体、驾驭诸体后的功力呈现和天赋释然,以楷行草齐头并进兼善篆隶者居多。它的基本前提是:一方面,要精通各种书体之笔法,将各种笔法熟练而自然地应用于创作之中,并根据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用笔、结字、墨法及章法等书法语言;另一方面,要积蓄书内之功和显外化之能,以笔势和笔意而彰显狂草书法的万千气象。如,张旭,从“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自然景象中而悟笔法,观孙公大娘舞剑器而草书大进;怀素,观夏云飞渡、变化莫测、奇峰多变等景象,而悟狂草之章法真谛;毛泽东在长年征战中,观队伍精气神和战场、景物的变化而得诗句,并将诗书相融,创作出绝世狂草书法等。
第二、狂草书家要有旷达胸襟和豪放情怀。狂草书法是书家气度、胸怀、胆识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其高远境界和济世情怀是鲜明标识。它的基本向度是:1、书家的广阔胸襟决定狂草书法的高度,纵观历代狂草大家,无一不是气度非凡,胸襟开阔的书法圣手。那些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唯唯诺诺之辈,断难写好狂草书法。2、书家的家国情怀决定狂草书法的温度,只有情操高尚、心系天下者,方可成就大作为。如,张芝协助父亲镇守大汉北方边陲,苦撑东汉王朝将倾之大厦,其爱国情怀让人敬佩;怀素出家为僧,慈悲为怀,以文字般若之能量普度众生;黄庭坚和傅山胸有道义,熟读圣贤之书,以修、齐、治、平的文士情操而昭示天下,其狂草书法胸中有丘壑、笔下有千秋,为世所景仰。
毛泽东狂草《采桑子·重阳》(其一)
第三、狂草书家要有文化之基和知变之能。狂草书法是书家文化修养、审美涵养、艺术感悟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反映,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书体演进的认知和创作灵感是其基本追求。它的考量依据是:1、崇尚经典,饱读诗书,以饱学之士的文化标签,时刻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2、知古鉴今,树立气象,以拓荒之士的创造标志,不断丰富狂草书的本体内涵与外延造像。如,张芝被誉为“文为儒宗、武为将表”有道之士;王羲之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更是一位文学大家,他在散文、诗词等方面的造诣,同样冠绝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旷古未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家和杰出的诗人、书法大家。他通古博今、集中外思想文化之大成,具通达时变之能,不论在政治、文化、艺术上知变求变,终成一代狂草大家。
(二)技法精湛是狂草书法的基本要件。
狂草书法是书法艺术最高的表现形式,它的独特魅力蕴含在笔法笔势的多元、点画形态的多姿和线条语言的多彩之上。
首先,狂草书法的笔法要娴熟多姿。狂草书家一般应是五体皆能,以狂草名世的大家,无一不是楷行隶篆草五体俱佳者。虽然张芝、二王等书家因为年代久远没有留下楷行篆隶等书作,但从他们具有篆籀气质的线条中可以读出各中原委。黄庭坚、祝允明、徐渭、王铎、傅山等几位狂草大家在留下狂草墨迹的同时,都有大量楷行篆隶等作品面世。他们的共性是:将五体书法之娴熟笔法作为狂草书法创作的艺术元素被灵活运用,以日常训练形成的丰富多彩的点画形态,而赋予作品以真性情、真精神和强悍的生命张力。
毛泽东狂草《采桑子·重阳》(其二)
其次,狂草书法的线条要灵动多质。狂草书法往往需要线条钩连往复、上下贯通一气、左右穿插呼应等。因此,在线条的长短、粗细、大小、直曲、流畅、拙涩、错落、开合、起伏、穿插等轨迹运动中,通过中、侧、藏、露锋的用笔和疾、徐节奏把握中确保线条的质量,它是检验书家把握用笔、行笔、收笔、转折等控笔能力强弱的试金石,也是评判一件狂草书法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狂草书法线条的灵动多质,体现书者掌握行笔速度、节奏的能力,它是根据创作时情绪的需要,经过长期严格训练形成的。
再次、狂草书法的字法、章法要丰富多元。草书是符号化的汉字书写,只有对每个汉字的草法烂熟于心,对每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了然于胸,在狂草创作时才能得心应手。在这里,章法是指作品中字内关系、字间关系、行间关系和整体与局部关系及墨法巧妙应用的视角呈现。狂草书法的章法最能反映狂草书家的才情、气度、胸怀,是决定一件作品高下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其艺术素养的试金石。历代狂草书法经典每篇有每篇的章法特色,他们用不同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共同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有的气势磅礴,有不可一世之状;有的水墨飞溅,若巨龙翻腾跳跃之势等等,这种将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狂草书法的独特魅力所在。
毛泽东狂草《采桑子·重阳》(其三)
三、狂草书法的文化要旨与审美取向
书家的精神境界决定书法作品的认知厚度和思想高度。狂草书家一般是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修炼,而唤起狂草书法作品审美取向的彰显。
其一,狂草书法承载着写意精神的升华。狂草书法是中国哲学思想和写意精神的产物,它以符号化的结体完成对汉字的再抽象、再简化、再写意。其基本前提是:狂草书家立足各个汉字的草法,依据字意和文意,创造出符合字意文意的新意象,自由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世界。其意象流布是:笔画点线连续,当连则连,当断则断,线条流畅而拙涩,如巨龙翻滚而腾飞;字形大开大合,小字如蚁,大字似象,大小字连缀成行,行间任意搭配穿插,连缀成篇,疏可奔马、密不透风,呈现出恢宏气势;墨色斑斓多变,或淋漓酣畅,或渴如奔骥,或润含如春雨,或燥烈如秋风,或水墨相生,如雨雪交加,形成一种虚实相应的写意效果。
毛泽东狂草《采桑子·重阳》(其四)
其二,狂草书法遍布着共生情感的表达。狂草书法是高度写意化、情感化、艺术化的实践结晶,文字自身的内涵是书家抒情的出发点,书家的个性情绪是审美格调在书写过程的爆发释放,这两股情感交向碰撞是狂草书法共生情感的综合表达。因此,狂草书法内容对书家创作情绪的激发关系密切,这一点在张旭、怀素、徐渭、傅山、毛泽东的狂草创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毛泽东,他狂草书法代表作多为自己的诗词,如《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等代表作,都是这方面的杰作。毛泽东每首诗词都是他领导中国革命经历的生动写照,他在用狂草书法表达这些诗词内容时,定会唤起他对艰苦卓绝革命岁月的回忆,折射在笔下就能掀起阵阵狂涛巨澜。这种文字内容和书家情感的共融共生,才使狂草书法大气磅礴、浑然天成,惊天地、泣鬼神的共生情感,具有永恒的精神伟力。
其三,狂草书法闪烁着时代精神的烙印。书法艺术是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如颜真卿的书法反映了大唐博大雄伟的时代风貌,张旭、怀素的狂草书法折射出大唐高度自由和繁荣强盛的时代精神。而东汉末年、南北朝时期、北宋及明清各代都有狂草大家出现,但时代压之,其狂草书法的艺术风格不复大唐的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这无不是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近代中国百年积贫积弱,百年的奋起抗争及百年的革命和建设历史,与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发展息息相关。在新中国成立十几年后,七十高龄的毛泽东才创作出反映时代强音的狂草书法。他的狂草书法在精神传承上,上接汉唐雄风,下启书法八代之衰,成为书法艺术回归汉唐的杰出代表,成为时代精神唤起文化复兴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狂草《采桑子·重阳》(其五)
当前,对狂草书法的理解和认知还在探索之中。笔者认为,狂草书法作为书家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没有“文心”作为支撑,其“雕龙”也定难有肌理的绚烂。所以,凡从事狂草创作者,必以雄厚的文化为底色,或赋、赞、词、颂,或诗词文章,或艺文六书无不精通其间,哲思敏捷、文釆华章叠出,才能恃才放旷、信手拈来,借狂草之笔抒胸中块垒。在这方面毛润之先生最值得学习和推崇,他的狂草书法精品基本都是自己的诗词华章和少量古诗文。这些诗文在他的笔下,诗是无笔墨之书,书为无韵律之诗。他将狂草书法文化发展到难以企及的高度,为后世狂草书法开拓出全新的境界。
当今是狂草爱好者众多的时代,大家务必遵循先贤们的狂草书法精神,精研诸体、融汇古今,加强人文修养、更具家国情怀,才能不负韶华,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狂草书法艺术瑰宝。
(作者:何济洲,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关书法、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协会员;何东昱,甘肃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责编:玄贺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