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
文 ·刘亚东
围绕“八个样板戏”等特殊历史时期的文艺作品,网络评价始终存在分歧。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刘这一代人来说,样板戏的许多唱段早已镌刻于心、耳熟能详,但其艺术价值究竟如何评判,却并非易事。京剧名家、“梅派大青衣”李胜素的一句话点出关键:“哪个京剧名家会把样板戏当作保留曲目?事实就摆在这儿。”
![]()
李胜素(图源网络)
李胜素的话揭示了传统京剧与样板戏的根本差异。传统京剧讲究细腻刻画人物,以《贵妃醉酒》为例,杨贵妃从企盼到失落的复杂心绪,全凭唱腔的婉转、眼神的流移与身段的韵律传递;而样板戏侧重传递宏大叙事与说教,角色善恶界限分明,故事线条相对简单,情感表达也趋于同质化——英雄人物多是 “高大完美” 的形象,少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演员的艺术发挥空间也随之受限。从演出实践来看,全国京剧团常年上演的保留剧目中,样板戏连前十都难以跻身,反倒是《贵妃醉酒》《柳荫记》等传统剧目,始终是舞台上的压轴之作。
贵妃醉酒片段(视频截取自抖音)
即便样板戏确实具备某些艺术特质,但其诞生于那个荒唐的年代,这一 “底色” 注定了它难以拥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也缺乏持续传承与广泛传播的内在动力。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相似的文化现象:相传南宋的秦桧书法造诣颇高,可为何从古至今,几乎无人将他的墨宝高悬于厅堂?
应当承认,秦桧书法确有可取之处。他用笔端劲、结构严谨,承袭北宋名家风骨,甚至有人推测其书风与宋体字的形成有关(尽管此说法尚有争议)。从纯技术角度看,他本应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现实却是其传世作品稀少,可见历史对其艺术的遮蔽,并非出于对其技巧的误判,而是中国文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理解——艺术不仅是形式的展现,更是人格与精神的延伸。
![]()
秦桧《偈语》 ( 图源公众号中国书法)
书法向来被视为“心画”,是书写者内在精神的笔墨呈现。颜真卿字中可见其忠烈正气,赵孟頫因仕元而艺术评价长期受损,皆印证“书如其人”的观念已深入中国美学的骨髓。秦桧的作品即便技艺高超,也因人格破产而难以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明代项元汴在《蕉窗九录》中评价其字“如佣夫扛鼎,极力故作,终失本体”,正点出这一残酷现实:技巧与人格的割裂,反而加剧了后人对其艺术的疏离。
厅堂中的艺术陈设,实为一种日常的道德实践。悬挂岳飞、文天祥字迹,不仅关乎审美,更是对精神气节的认同与传承;拒绝秦桧作品,也并非完全否定其艺术,而是从根本上抵制其人格价值。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空间伦理”——生活场所应陈列滋养正气、传递精神力量的作品。
历史对秦桧书法的 “封存”,是一种集体记忆的主动塑造。民族记忆的 “取与舍”“显与隐”,从来不是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一次次基于价值判断的选择。明代鉴赏家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便道破了其中关键:“桧书精工,而人不以为宝者,以其人而废之也。” 这种判断尺度,或许与当下某些 “纯粹艺术审美” 的主张相悖,却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赋予艺术的深层使命——艺术需承载道义、养护人心,而非仅仅停留在感官愉悦的层面。当秦桧因陷害岳飞、通敌误国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时,依附于其人格的 “艺术”,自然也就丧失了被广泛流传的资格。
如今的艺术领域,不乏声音主张 “割裂艺术价值与人格评价”,认为应单纯从技巧层面评判作品。但秦桧书法的历史际遇恰恰提醒我们:艺术从未脱离历史语境与创作者人格而孤立存在,彻底斩断这层联结,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这并非鼓吹极端的 “以人废艺”,而是秉持一种更通达的认知——我们可以承认秦桧书法的技巧之功,却更应理解世人 “拒绝接纳” 的深层缘由:这无关艺术的 “凋零”,而是人性对精神完整性的天然守护。
秦桧书法的命运,折射出中华艺术观念的核心:真、善、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失去“善”的支撑,即便具备“真”的技巧和“美”的表象,也终将丧失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回到样板戏争议,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读懂李胜素那句 “事实摆这儿呢” 的深意。样板戏之所以难成京剧团的保留剧目,与其说单纯是艺术手法的局限(如角色扁平化、情感单一化),不如说更在于其历史底色所带来的精神内核缺失——它如同秦桧的书法,或许有可圈可点的技巧亮点(如某些唱段的旋律设计、舞台调度的创新性),却难以为观众提供持久的精神滋养与情感共鸣。传统京剧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不衰,正是因为《贵妃醉酒》里有杨贵妃的 “人间失落”,《霸王别姬》里有虞姬的“生死共情”,这些作品承载的是普遍的人性情感与人文关怀,恰如颜真卿书法里的忠烈、岳飞笔墨里的赤诚,能与一代又一代观众的精神世界同频共振。
今人厅堂不容秦桧墨迹,正如京剧舞台少演样板戏,本质上是同一种文化选择:我们选择的从来不止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它所承载的精神品格与价值取向。若一件作品无法滋养精神、彰显人性的温度,即便拥有一时的热度或精巧的技法,最终也只会沦为没有灵魂的枯寂空响。
![]()
样板戏(图源网络)
秦桧的书法成为一面映照中国艺术哲思的明镜:笔墨终会褪色,但以正气与人性熔铸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光耀千秋。这也正是传统京剧得以代代相传的根本原因,更是所有艺术作品得以长久存活的命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