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莫迪最近很头疼,刚刚结束了天津的上合峰会,回国还没休息好,又和美国那边吵起来了。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9月1日,印度石油部长哈迪普·辛格·普里对美释放强硬信号,痛批美国“干涉主权”“双重标准”,用词之辛辣,直戳美国肺管子。
同时也让外人感到震惊。
毕竟一向友好的印美两国,为何这会要“分道扬镳”了呢?
2025年9月1日清晨,莫迪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则“感谢中国”的消息,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当天傍晚,《印度教徒报》刊发了一篇由石油部长普里署名的专访文章,直面美国对印度的指责。他不再掩饰愤怒情绪,指出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全程合法合规,所获得的利润是“市场行为”,而非“牟取暴利”。
此番表态,并非空穴来风。
就在几天前的8月27日,美国政府以“套利”为由,宣布对印度部分出口产品加征25%关税,直接将总税率推高至50%。
白宫官员和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轮番上阵,指控印度通过低价进口俄油、转化为成品油再出口到第三国,从中牟取巨额利润。
美国更有鹰派议员扬言,印度此举“破坏国际制裁体系”,应受到“二级制裁”的惩罚。
印度没有选择沉默,就在美国公布关税决定之前的8月10日,印度国防部突然宣布暂停从美国波音公司采购6架P-8I“波塞冬”反潜巡逻机,价值高达36亿美元。
这笔交易原定于2021年完成,彼时价格为24.2亿美元,但因美元升值与零部件涨价,如今已飙升50%。
印度此时叫停采购,尽管表面上解释为“预算审查”,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记精准的反击——用军事采购反制经济施压。
实际上,美印之间的裂痕早已暗流涌动。
8月21日,外媒纷纷报道特朗普政府对印度施加高压的背后动因,尤其是对比中国的“豁免待遇”,引发印度国内公愤。
印度在2024年从俄罗斯进口了8800万吨原油,占其总进口的42%,远高于战前不足1%的水平。而中国尽管也从13%提升至16%,却未遭遇同样的指责和制裁。
美国官员对此解释为“中国未参与套利”,而印度是“最大受益者”,这种说法在印度被视为赤裸裸的“双标”。
普里在文章中据理力争,强调印度的每一笔油气交易都通过合法保险渠道、合规贸易公司与审计流程完成。
他指出,美国所谓的“限价令”并非禁运,印度没有违反任何国际法。更重要的是,印度所扮演的是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器”角色,在全球油价高企背景下,印度通过大量采购俄油,缓解了市场恐慌,避免了油价飙升至200美元的极端局面。
印度媒体的论调更为激烈。
多家主流媒体在9月2日集体发声,指出美国的制裁并非出于经济本质,而是政治选择。
文章指出,美国“专挑软柿子捏”,对中国放任不管,却对印度步步紧逼。这种选择性打压,不仅损害了全球自由贸易的规则,也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在南亚地区的道义正当性。
在这一背景下,莫迪政府的应对策略已然发生重大变化。
访华行程中,莫迪与中国高层进行了多轮会谈,重点围绕制造业、能源合作以及区域安全展开。
访华结束后,印度在外交层面明显向中俄靠拢,而非一味迎合美欧立场。普里的公开发声,正是这种战略转向的集中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此次反击并非孤立行为,而是在多方配合下展开的外交全面调整。
例如,暂停美制军购,不仅削弱了美国军工企业的市场信心,也释放出印度将寻求其他军备来源的信号。中俄在这方面的替代能力,恰恰为印度提供了足够的回旋空间。
另一方面,印度国内制造业的持续增长,让其对美出口依赖逐步降低。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已连续六个季度增速超过5%,并逐步形成以新能源、化工、电子为主的出口体系。
美国对印度加税,事实上也在倒逼印度减少对美依赖,寻求更广泛的市场替代方案。
在国际层面,印度的姿态赢得了俄罗斯的持续支持与中国的明确表态。
俄罗斯石油公司继续向印度大量供油,并未因美方压力而减少订单。中国则在上合组织等多边场合明确表示支持印度“自主发展道路”,并加强中印之间的能源与制造业合作。
多极化趋势在能源领域尤其明显,传统的美欧主导格局正被逐步重构。
美国的“极限施压”策略,在印度面前显然没有奏效。
从暂停军购、到外交发声、再到媒体造势,印度正在构建一条不依附任何一方的“自主外交路线”。这种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印度长年积累的“多边外交”传统在关键时刻的体现。
过去,印度往往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而现在,它开始主动选择路径,并为此承担后果。
从整个事件脉络来看,印度的反击是系统性、全方位的,不仅仅是经济或能源政策的调整,更是国家战略方向的重新定位。
莫迪访华并非一次礼节性访问,而是为这一系列动作奠定了信任基础。中印之间的互补性正在被重新发现,尤其是在能源保障与产业链协同方面,合作空间巨大。
从“反击第一枪”到“自主外交路线”的初步成型,印度此番操作可谓步步为营,张弛有度。
对外展示强硬,内部凝聚共识,既避免了与美国彻底撕破脸,也在中俄之间找到了力量支点。
与此同时,印度将自己定位为全球能源贸易的“稳定器”,并非简单的“套利者”。这种话语权的争取,正是新兴大国在复杂地缘环境中的必由之路。
事件还远未结束,美印之间的摩擦恐将持续。
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已不再是那个对西方唯命是从的发展中国家,而是一个有底气、有手段、有战略纵深的区域大国。
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印度的每一次主动出击,背后都蕴藏着极强的战略考量。它既是一次对旧秩序的挑战,也是对新格局的提前布局。
美国试图通过加税与制裁逼迫印度就范,结果却促使印度加速“脱钩”,转而拥抱更广泛的合作框架。
而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既没有拉拢,也没有胁迫,只是在关键节点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支持。
这样的对比,或许才是印度真正做出选择的根本原因。
来源:印度否认从俄罗斯进口石油中牟取暴利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5年9月2日, 09:04 (更新: 2025年9月2日, 10:3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