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合峰会闭幕后,印度媒体对莫迪的外交大加称赞。木叔注意到,印度时报的一篇评论最具代表性。该评论声称,对莫迪来说,参加上合峰会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舞台,展示了印度的战略独立性,平衡了战略伙伴关系,并提醒世界,印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
该评论认为莫迪在峰会上实现了三大目的,即莫迪设法向特朗普、巴基斯坦和中国发出了三个信号。表达了印度既不会被胁迫,更不会被逼到墙角,也不会妥协。
先说给特朗普的信号。这次峰会最抢镜的画面,就是莫迪和普京手拉手走进会场,散会后还一起坐上普京的专车。这可不是普通的外交礼仪,印媒特意强调,两人在车上并排而坐,连翻译都没带,摆明了是要私下深聊。这种亲密互动背后,其实是美印关系的暗流涌动。特朗普上台后对印度加征 50% 关税,还威胁要制裁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逼得莫迪不得不另寻出路。莫迪在峰会期间高调展示与中俄的关系,就是在告诉华盛顿:印度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你要是逼得太紧,我随时可以转向其他大国。就像《印度时报》说的,印度的朋友圈是团结的,不像美国只会用恐吓那一套。这种 “肢体语言外交” 虽然无声,却比任何声明都更有力量。
再看对巴基斯坦的警告。莫迪在峰会上干了件大事: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一致谴责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袭击,还拒绝在反恐问题上搞双重标准。这可把巴基斯坦架在了火上烤,因为印方一直指责巴境内的恐怖组织策划了针对印控克什米尔的袭击。更绝的是,莫迪在与中俄领导人互动时,还特意强调 “主权和安全是印度的红线”。这就等于公开告诉巴基斯坦:就算我和中国、俄罗斯走得再近,在反恐问题上也不会让步。印度媒体把这称为 “外交胜利”,因为这是上合组织首次在正式文件中点名批评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义。莫迪这招高明之处在于,他利用多边平台把巴基斯坦的问题国际化,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让巴方在国际舆论中陷入被动。
最后是给中国的提醒。莫迪这次依然没给 “一带一路” 好脸色,在《天津宣言》里,其他成员国都支持中国的倡议,唯独印度没吭声。他还在发言中特意提到 “绕过主权的连通会失去信任”,这话明摆着是针对中巴经济走廊。要知道,中巴经济走廊穿过克什米尔地区,而印度一直认为那里是自己的领土。莫迪可不是光动嘴皮子,他同时抛出了印度自己的替代方案:查巴哈尔港口和国际南北运输走廊。查巴哈尔港位于伊朗,离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只有 100 公里,印度租下这里的两个泊位,就是想绕过巴基斯坦直接连接中亚。国际南北运输走廊更绝,这条 7200 公里的路线从印度孟买直通俄罗斯圣彼得堡,运输时间比传统路线缩短 30%。印度媒体毫不掩饰地说,这就是要和中国的 “一带一路” 掰手腕。莫迪的算盘很清楚:我可以和你合作,但绝不会在主权问题上让步,而且我还有能力搞出自己的一套。
这三件事串起来看,莫迪的外交策略其实有章可循。他就像个走钢丝的高手,在美、中、俄三大国之间找平衡。对美国,他用中俄关系做筹码,争取谈判桌上的主动权;对巴基斯坦,他借多边平台施压,同时避免冲突升级;对中国,他既合作又竞争,用替代方案对冲 “一带一路” 的影响。这种策略的核心,就是印度一直强调的 “战略自主”—— 不结盟、不站队,但也绝不被任何国家牵着走。
不过,印度媒体的评价多少有点自夸的成分。比如莫迪和普京的互动,虽然看起来亲密,但实际上俄印关系也有矛盾。俄罗斯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保持中立,并没有公开支持印度的立场。同样,印度提出的替代方案虽然听起来不错,但实际进展缓慢。查巴哈尔港项目因为资金和地缘政治问题,已经拖了好几年;国际南北运输走廊也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沿线国家协调困难等问题。这些都说明,印度要真正实现 “战略自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的来说,莫迪在上合峰会上的表现,既展示了印度作为大国的自信,也暴露了其外交策略的局限性。他的各种举动,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印度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同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印度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不管外界怎么评价,有一点是肯定的:印度已经不再是国际秩序中的被动参与者,而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独立力量,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值得我们仔细琢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