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死亡”,这或许是大自然最残忍的规则;
当面对亲人“死亡”,人们第一反应的情绪就是悲伤,然后哭天嚎地,甚至心痛的难以呼吸,晕厥在地。
可是,有的人表现就特别淡定,一滴眼泪都不掉,给人一种特别冷血的感觉,就像去世的人与他们没关系;
难道他们真的没有任何感觉吗?为什么会如此冷漠?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往往是这三种人,相信你一定遇见过。
一、看破生死,淡定自若
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往往都看破生死,人生不过三万多天,谁都难逃一死,只是过程不一样罢了;
他们遇到亲人去世,表现就是淡定自若,没有特别悲伤,不过,心中也免不了感慨一番。
悲伤的情绪在他们心中停留不久,很快就能恢复常态;
美国学者荷蒙提出的“死亡觉醒效应”认为,这类人经常思考死亡,懂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如同太阳东升西落、花开花谢般寻常,对其并不抗拒,能够从容接受。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在泰国某郊区县,一位十四岁少年溺水而亡,亲人为其办了葬礼,气氛隆重肃穆,但不见悲伤气氛;
大家都面带笑容,心态豁达、哀而不伤,与我国传统葬礼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实,这是因为泰国人都信奉佛教,深受其影响;
在《法句经》中有句话“命如花果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生命就像果实,成熟了就等待凋落,世间所有生命都有苦难,谁都不能达到不死之境,所以死亡并不可怕,也就不会那么痛苦。
这类人不仅不冷血,还对死亡更加敬畏,他们反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不过他们终究是少数人。
二、内心接受不了现实
曾在网上看到一条视频,北京海淀区一初三学生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当场摔死。
而当妈妈赶到现场时,没有流一滴泪,脱口而出一句话“明天可怎么上学啊?”
这事传到网上,所有人都指责妈妈冷血无情。
但是,有一位心理医生却表示自己很理解这个妈妈,“意外太突然,她内心接受不了现实,意识仍旧停留在出事之前,才会脱口而出这样的话。”
事实也正如那位心理医生所说,妈妈回过神来后,“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
心理学上心理学中的“解离状态”能解释这一现象:
当创伤远超一个人的承受阈值,意识会与情感“脱钩”,出现反应迟钝、言语错乱或重复日常等行为。
就像这位妈妈“不流泪”,是意识没有与“危险”挂钩,认为孩子依旧在学校学习,而后续的崩溃,则是“延迟性哀伤”的爆发。
当意识逐渐接受现实,内心被压抑的情绪会如决堤洪水般倾。
这种“先僵后溃”的模式,也常出现在亲人突然离世,在世的人还没有反应过来;
等过段时间,逐渐接受亲人不在了的事实,他们的情绪就会瞬间崩溃,所以,凡事不要看表面反应,千万不要误解他们。
三、情感极端
这类人比较自私、冷血,亲人离世与自己无关,内心情绪毫无波澜,至于为何如此冷漠,原因比较多。
有的是亲人对他们不好,彼此交流少,没有什么感情,对方去世也就不会难过,自然就不会流一滴泪;
有的父母教育失败,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基本都是自私自利,事情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无法感同身受,这两种原因都让人变得极端冷漠。
另外,还有一种是他们有“情感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表达情感,也会被误认为冷血;
但他们的内心是很难过的,但习惯了用沉默消化情绪,面对亲人离世,特别能忍耐。
东野圭吾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事物是不宜直视的,一是那刺眼的太阳,二是复杂多变的人心。”
所以,我们不能单凭表面的情绪,以此来猜测内心是怎样的;
情绪就像海面上的浪花,看似没掀起多大的浪,海底下已是暗流汹涌,因此,不要将“悲伤”、“感情好”与“流泪”画等号,更不要凭直觉揣测他人。
亲人离世,当一个人流不出一滴泪,往往都是这三种情况;
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不要说他们冷面冷心,而是要给予最大的包容、理解、尊重;
如若可以,我们要多抱一抱、陪一陪他们,让他们将情绪发泄出来,或者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The End -
作者-刘森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