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白牦牛,是世界稀有的牦牛品种。近年来,天祝县依托科学繁育、科技赋能与品牌打造,这些草原“白珍珠”已经成为牧民致富的支柱产业。2024年,天祝白牦牛产值超3.5亿元,广大牧民在“牛产业”中实现了增收致富。
清晨的天祝县毛毛山,薄雾还没有褪尽,草原上已热闹起来。打柴沟镇多隆村的牧民胡连贵赶着他的白牦牛往草场走,阳光刚刚漫过山头,那群通体透亮雪白的牦牛就像是穿行在草原上的“白珍珠”。
天祝县打柴沟镇多隆村牧民胡连贵:我们家原来养的牛黑的、花的都有,牛也不整齐、长得慢,产肉量小,一年忙到头,也落不了几个钱。
近年来,天祝县把天祝白牦牛产业发展当作“重头戏”,通过高起点规划布局建设“三区一场”,建立健全三级保种繁育体系,组织调换优质种公牛,专门给牦牛“提纯复壮”,杂色牛慢慢淘汰了,纯白个体成了“主力军”。
天祝县畜牧推广站站长祁万祯:我们以西大滩、松山、华藏寺等6个乡镇为主,设立纯种繁育区,组建核心群,重点提高质量和纯度;以抓喜秀龙、石门等8个乡镇为重点,设立选育提高区,组建选育群,压缩淘汰杂色牦牛,提高纯白个体比例;以哈溪、毛藏等乡镇为主,设立扩繁推广区,建立保种选育群,扩大养殖规模,全力从技术层面持续推动天祝白牦牛扩容、增产、提质、增效。
如今,胡连贵的牛群里全是纯种天祝白牦牛,从他家养牛的变化,也可以一窥天祝白牦牛产业蓬勃发展的轨迹。2024年,全县白牦牛饲养量超14万头,产值突破3.5亿元。犊牛繁活率比2020年上涨10个百分点,成年公牦牛的体高增加了4.11厘米、体重增长了13.05公斤。
天祝县打柴沟镇多隆村牧民胡连贵:现在我养的这些牛,个头也大了,体重高了,毛色也纯白了,现在我养着有近300头,一头牛比原来能多挣1000元。
天祝县畜牧推广站站长祁万祯:“十四五”期间累计组织调换优良种公牛825头,全县天祝白牦牛存栏达到10.25万头,纯白个体比例达到54.4%,较2018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天祝白牦牛能有这样的发展势头,离不开“科技搭台”。这些年,天祝县依托全国畜牧总站、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的科研平台,通过胚胎移植产活8头犊牛,制作6个血统细管冻精10000支,国家基因库保存1800多支,开创了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新途径。与兰州大学合作成功构建的天祝白牦牛基因图谱,首次解开了白牦牛特性的“基因密码”。科技给天祝白牦牛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为加快天祝白牦牛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天祝县还建立了天祝白牦牛数据管理中心,白牦牛从出生戴电子芯片、记录生长档案,到屠宰、加工和销售,实现全过程溯源。
天祝县畜牧推广站站长祁万祯:从‘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牧互补’模式推广到数字化管理平台建成,产业链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牧民靠天祝白牦牛实现增收。
目前,天祝县已开发出白牦牛肉8个系列近30个品种,产品连续4年通过国家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质量检测,荣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白小哞”“牦小白”“闹格尔”等特色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2025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天祝白牦牛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实施保护,这是天祝县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世界白牦牛,唯独天祝有”已成为天祝的一张特色知名名片。
全媒体记者:李元学孔庆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