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我一个做技术的朋友吐槽。
他们组里新来了个实习生,他看人家刚毕业,就特别热心地把自己跑项目时总结的一套“避坑指南”给了他,里面全是他过去加班加点、被客户骂、被老板批才换来的干货。
结果没过几天,他就听见那实习生在茶水间跟别人抱怨:“那前辈给的方法根本不行,我照着做了,还是出了问题。”
我朋友当时差点气笑了,心里就一句话:“那你自己去撞南墙试试啊?”
这件小事,像根刺,扎中了我们很多人。
我们总以为热情分享是美德,却忘了,那些你轻描淡写说出口的经验,背后是你熬过的夜、走过的弯路、甚至亏过的钱。
把这些用血泪换来的筹码,当成免费糖果到处派发,不是大方,是消耗自己。
01. 免费得来的东西,没人会当回事
人性里有个根深蒂固的bug:获取成本,决定了重视程度。
一个东西得来太容易,就注定会被轻视。
我一哥们是做设计的,总有亲戚朋友找他“帮个忙”,“随便画个logo”。他抹不开面子,花两天时间精心设计了一个,发过去。对方回一句“谢谢”,然后就没下文了。
过了一阵子,他发现对方用了一个丑到爆的logo,一问才知道,是花500块钱在网上找人做的。
哥们想不通,自己免费送出的专业设计,还不如一个花钱买来的半成品?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的设计是“免费”的,在对方眼里,价值就约等于零。而那500块,是实打实的成本,他花了钱,自然觉得“一分钱一分货”。
你的掏心掏肺,在白嫖的人眼里,一文不值。
你把花几个月复盘的职场晋升心得告诉同事,他可能转头就忘;但如果是他花几千块报班学来的,他大概率会记在笔记里反复看。
内容没变,是那份“成本”,让价值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2. 打着“请教”旗号的靠近,多半是想抄近道
还有一种人,他们靠近你的目的非常纯粹,就是想把你当成免费的搜索引擎,踩着你的肩膀走捷径。
我认识一个做餐饮的姐姐,自己研究出一种辣椒油的独家配方,生意特别火。有个老乡知道了,天天来店里套近乎,打着“学习交流”的旗号,问东问西。
姐姐觉得都是同乡,就把火候、配比这些核心的东西都告诉了他。
结果呢?那个老乡转头就在隔壁街开了家一模一样的店,打出的招牌就是“秘制配方”,价格还比姐姐的便宜。
你看,你把他当朋友,他把你当垫脚石。
他不想自己花时间去试错,不想花钱去研发,就想用几句好话,轻松换走你几年摸爬滚打的成果。
这种零成本的索取,本质就是一场披着人情外衣的掠夺。
你以为的乐于助人,不过是替别人省去了他本该付出的代价,最后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
03. 为你的经验标价,不是自私,是尊重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讲:“干嘛这么计较,格局太小了。”
这真不是格局问题。为自己的经验和成果设立门槛,恰恰是对自己过去所有付出的最大尊重,也是一种高效的筛选机制。
一个优秀的健身教练,如果天天在朋友圈免费回答各种“我该怎么减肥”“给我个训练计划”的问题,他的时间很快就会被消耗殆尽,而那些真正愿意付费的学员反而得不到及时的指导。
但当他立下规矩:所有咨询和计划,都需要付费。
你猜会发生什么?那些只想动动嘴皮子的人瞬间就消失了,留下来的,全是真正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的人。
因为付费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种承诺和决心的体现。
给你的经验标上“价格”,无论这个价格是金钱、资源还是对方的等价交换,都是在明确地告诉世界:我的时间和心血,值得被认真对待。
而那些愿意“付费”的人,也更能将你的经验发挥出价值,这其实是双赢。
最后,分享三个保护自己心血的小办法:
1. 先谈交换,再谈分享。
有人请教你,可以笑着说:“没问题,正好我最近在研究XX,你在这方面有什么心得吗?我们交流一下。”一句话,就能过滤掉只想索取的人。
2. 提供思路,而非方案。
可以分享基础的原则和方向,比如“做短视频,内容垂直很重要”。但涉及到具体的、需要大量测试才能得出的数据和方法,比如“周五晚上7点发,用XX标题模式”,这就是你的核心资产,不必倾囊相授。
3. 学会“向上指路”。
当被问到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可以说:“这个问题一两句说不清,我建议你可以去看看《XX》这本书/课程,里面有体系化的讲解。”既显真诚,又守住了自己的边界。
请记住,你的经验,是你用时间和教训砌成的墙,保护着你不再走弯路。
不让别人随意翻墙进来,不是小气,而是为了筛选出那个愿意堂堂正正敲门,并且懂得珍惜你劳动成果的同路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