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因为身体发育被退回省队的婵宝,如今“面相”都变了!
曾经,她是被捧上神坛的天才少女,如今18岁的全红婵,正站在人生的一个复杂岔路口,她要面对的,早已不只是十米高台上的翻腾与入水,更是身体、学业与舆论共同交织而成的一场成人礼。
当聚光灯下的完美光环逐渐褪色,一个真实的、正在经历成长阵痛的婵宝,已经悄悄的到了上大学的年纪了。
天赋是把双刃剑
对女子跳水选手来说,身体的自然成长,本身就是一道最难翻越的坎,备战巴黎奥运会那段时间,全红婵的身体悄然发生变化。
她的身高从2021年东京奥运时的1米43,长到了接近1米5,随之而来的是大约7公斤的体重增长,这些数字,对普通女孩是青春的印记,对她而言却是对肌肉记忆和动作精准度的颠覆性挑战。
这种变化带来的挣扎是具体而痛苦的,她曾对着镜头无奈感叹,“很痛苦,动作没有之前的好,回不到以前的感觉”。
甚至发出了“我也年轻过,但是我怎么也回不到年轻的感觉了”这样的喟叹,话语里满是与身体较劲的疲惫。
身体发育的直接后果,就是比赛中失误次数的增加,今年在加拿大温莎站的世界杯比赛中,她就因极其微小的动作出现闪失,最终只拿到一枚银牌。
为了追赶上身体的变化,她只能用加倍的汗水去弥补,训练时间被拉长到每天八小时,甚至更久,对一个动作进行成百上千次的反复打磨。
高强度的训练带来了新的麻烦,巴黎奥运会前后,她的部分关节就时常感到不适,幸运的是,经过队医的及时调理和康复训练,这并未对她的奥运表现造成毁灭性打击,她依然成功拿下了女子单人、双人10米台两枚金牌。
然而,身体的警报并未解除,长期高负荷的训练和比赛,让她的脚踝和腰部都积累了损伤,距腓前韧带损伤、关节腔积液、腰部劳损……
这些听起来专业的名词,转化为日常的痛苦就是,严重时连穿鞋都变得困难,甚至站着不动都会疼得发抖。
伤病最终让她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在赢得今年跳水世界杯双人冠军后,她因脚踝旧伤复发,接连退出了全国跳水冠军赛和新加坡世锦赛。
回到广东省队,并非外界猜测的“被退回”,而是一次主动的、必要的战略性调整,这里训练强度相对缓和,更能让她调整心态、缓解压力。
她的恩师何威仪教练团队,精心为她量身打造了一套康复方案,此方案聚焦于脚踝功能性的恢复及腰部劳损的治疗,旨在助力她逐步重拾健康。
而指导她训练的,是同样获得过3枚奥运金牌的师兄谢思埸,这个计划的目的很明确:一边缓解伤痛,一边打磨技术,让技术去主动适应发育后的身体。
或许,2028年的奥运会,才是她王者归来的真正舞台。
冠军头衔下的无形枷锁
跳水名宿高敏曾为全红婵发声,她把女子跳水运动员的生长发育期比作“走钢丝”,体重增加容易受伤,养伤期间活动减少又会导致体重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她肯定了全红婵在过去三年奥运周期里维持体重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并呼吁外界不要简单地将她与已经度过发育期的陈芋汐进行对比。
高敏的这番话,为许多人提供了看待问题的理性视角,然而,在网络世界里,理性往往是稀缺品。
当全红婵的身体开始发育,一些刺耳的声音便随之而来,指责她“不自律”、“管不住嘴”,就连她用什么牌子的手机,坐姿是怎样的,都能成为被无数人嘲讽的靶子。
她在社交媒体分享了一张吃榴莲的照片,评论区很快就出现“你该减肥控制体重”这类说教式的关怀话语,她仅回复了一个问号,其中的无奈,不言而喻。
更恶劣的攻击来自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李子暘,他公然嘲讽全红婵的成功是“靠着未发育的幼女身材”,这番话无疑将她置于无休止的挑剔与质疑之中。
讽刺的是,他转发的原本是知名营养师范志红教授的一篇文章,范教授本意是从家族遗传、营养、心理压力等多个科学角度,探讨体重变化的复杂原因,安慰有类似困扰的普通人。
李子暘的恶意评论,却将这份善意拖入了泥沼,当网友的怒火烧向他时,他竟反问“金牌,那么重要吗”,轻易地否定了一位冠军背后个人与国家的全部付出。
当她因伤退赛的消息传出,外界的揣测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她实力下滑,有人说她丧失了初心,甚至有人质疑她在“逃避竞争”。
这些声音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她已经是7次世界冠军得主,但这些成绩在偏见面前似乎不值一提。
这种审视甚至蔓延到了她的家人身上,她成名后,家乡的老宅成了网红“打卡点”,每天都有一群人围在外面,家人被恶意揣测,被编造不实的谣言,质疑他们利用女儿的名气谋取私利。
家里正常盖房子,被描绘成修建豪宅,她默默给学校捐款,被夸大成400万,让她背负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更离谱的是,有人利用AI技术合成她的声音,发布带货视频,哥哥不得不在直播间一遍遍解释,举报都举报不过来。
她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个没有完整享受过童年的孩子,在同龄人还在撒娇的年纪,她却要独自面对镜头,不敢乱说话,不敢做自己。
她的父亲全文茂曾担忧,女儿将来不拿冠军的时候,会不会被骂,一语成谶。
跳出游泳池,走进新校园
在一片喧嚣中,一扇新的大门正在为全红婵打开,作为一名已经达到国际级运动健将等级的运动员,她已被保送进入暨南大学。
这所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的大学,将成为她人生新的起点,预计在9月13日,她将正式入学,就读运动训练专业。
这个选择并非偶然。暨南大学地理位置优越,离她的家乡广州很近,更重要的是,学校拥有成熟的体育资源,并且与广东跳水队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她的许多冠军师兄,如谢思埸、陈艾森,都是暨大校友,苏炳添、吴瑞庭、严海滨等多位奥运健儿也曾在此求学。
省内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暂停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暨南大学遂成上佳之选,当冠军学生有意加盟,该校诚意满满,以热忱之姿张开怀抱,欢迎他们融入校园。
暨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正是“亚洲飞人”苏炳添,他将亲力牵头,凭借专业与经验,为跳水冠军全红婵精心雕琢一套契合其特点与发展的专属培养方案。
这个方案充分考虑了她作为现役运动员的特殊性,包含了最长可达8年的弹性学制、线上授课、一对一导师辅导,甚至比赛成绩还可以折算成学分。
培养目标也十分明确:将她培养成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大学课程的设置,也将是她人生的重要补充。
除了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外,还特别加入了媒体素养这类课程。
这无疑是为了帮助她更好地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也能更从容地应对媒体和公众,进入大学,意味着她将有机会在一个相对宽松和多元的环境中,重新审视自我。
回到省队后,人们发现她脸上的笑容变多了,整个人看起来也更加活泼,她有了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和朋友一起旅游、拍照。
她的微博签名是“如何呢,又能怎?”,微信名则是“只想跳水的普通人”,都流露出一份渴望简单和真实的愿望。
人们也还记得,在东京奥运夺冠前,她床头曾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她的心愿:“妈腰疼好了吗”,这份初心,或许才是支撑她走过所有风雨的核心力量。
从东京的一鸣惊人,到巴黎的顶峰卫冕,再到如今选择康复与求学,全红婵的每一步都走在公众的注视之下。
她的转型之路,既是身体与意志的艰难较量,也是个人成长与公众期待的不断博弈,她是一位杰出的运动员,更是一个在高压之下努力寻找自我的普通女孩。
金牌固然耀眼,但超越金牌的,是对一个生命的理解与守护,公众需要明白,运动员不是神,他们有血有肉,会受伤,会疲惫,会面临生理极限和巨大的心理压力。
结语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支持,而不是用完美的标准去苛求,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大学这个全新的环境中,全红婵能够更好地平衡学业与训练,在未来的全运会乃至2028年奥运会上再次绽放光芒。
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她能在这里找到片刻的安宁,享受一个更加充实和快乐的青春,真正成为那个“只想跳水的普通人”。
参考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