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地质学家用以划分地球历史章节过渡期的重大事件,竟遵循着一种隐藏的层级规律 —— 这一发现或为解读地球过往与未来的剧变提供钥匙。
"地质时间尺度在教科书中看似整齐划一,但其边界背后却隐藏着更为混沌的故事,"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地质古生物学家、研究合著者安德烈·斯皮里多诺夫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那些看似参差不齐的噪声,实则是理解地球演变模式及变化极限的关键。"
地球历史充满重大变革,有些剧烈到足以开启全新的地质年代单元。这既包括"期"与"世"等较短时间单位的更替,也涵盖"代"与"宙"等漫长时间尺度的变迁。例如六千六百万年前终结恐龙时代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不仅为中生代画上句号,更开启了持续至今的新生代 —— 这个地质时代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纪与至少七个世。
驱动这些变迁的过程极为复杂:不同规模与类型的灾难事件看似随机爆发,将相对稳定的时期切割成长度不一的段落。但新研究表明,这种看似任意的变化可能隐藏着深层次规律。
研究团队聚焦当前显生宙(约5.4亿年至今,包含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时间划分。他们不仅采用国际地层委员会确立的标准时间单位,还根据海洋生物地层分布范围及牙形石、菊石、笔石和钙质超微化石等古生物类群进行了边界分析。
研究发现:地质时间单位边界始终呈现引人瞩目的丛集现象,各丛集间被漫长的平静期分隔。这种不均匀分布暗示着多重分形系统的存在 —— 即由连续指数谱支配的复杂动力系统。
"从大灭绝事件到生命大爆发,地球关键事件间的间隔并非完全随机,"斯皮里多诺夫解释道,"它们遵循多重分形逻辑,揭示出变异性如何随时间级联传递。"
研究人员尝试估算地球的"外部时间尺度",即揭示地球自然变异范围所需的时间跨度。根据研究结果,这个尺度至少需要5亿年。"若要全面理解地球行为模式 —— 无论是平静期还是全球剧变 —— 我们需要至少覆盖五亿年的地质记录,理想情况下需要十亿年,"斯皮里多诺夫强调。研究者警告,若仅研究较短时间尺度,可能无法捕捉地球系统所能产生的极端变化。
鉴于人类整个文明史都发生在近期短暂平静期内,深入理解地球大尺度演变规律显得尤为重要。为量化分析时间单位及其边界的分布特征,研究团队开发了名为"复合多重分形-泊松过程"的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定义地质阶段的事件具有等级嵌套结构,形成簇中套簇的级联体系。
"我们如今拥有数学证据表明,地球系统的变化并非无规律可循,"斯皮里多诺夫指出,"它们具有深刻的层次化结构。"这项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地球过去45亿年的演变历程,更为未来研究提供宝贵洞见。"这不仅对理解地球历史具有重大意义,"斯皮里多诺夫总结道,"更将深刻影响我们模拟未来行星变化的方式。"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