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邯郸晚报)
2005级 刘庆禄
八十年校庆的公告在校园电子屏上滚动时,我正站在教学楼三层的连廊,看着操场边那排苍翠的雪松。晨光里,松针上的露珠折射出细碎的光,恍惚间与二十年前那个九月清晨重叠——2005年的秋阳里,十六岁的我攥着录取通知书站在校门口,仰望着“邯郸市第一中学”七个鎏金大字时,校园里的苍松也是这般挺拔。
春风化雨的岁月
张艳艳老师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穿着浅蓝色连衣裙,粉笔灰沾在裙摆上,像缀着星星。那时的我蜷缩在教室后排,英语课本扉页上歪歪扭扭抄着“abandon”,这个单词仿佛预兆着我的惶惑。张老师却总能从早读的声浪里察觉出我的怯懦,她纤细的手指轻轻点在我的课本上:“每个单词都是等待破茧的蝶。”
记得某个深秋的清晨,月考卷面上刺眼的65分让我躲在实验楼后哭泣。张老师找到我时,梧桐叶正簌簌落在她肩头。“你看这片叶子,”她捡起一片金黄的梧桐叶,“叶脉里藏着整个夏天的阳光。”那天午后的办公室里,她逐题分析我的试卷,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是后来我珍藏至今的温暖印记。
梦想的种子破土而出
高考前夕的某个黄昏,张老师在走廊拦住抱着理综习题集的我。“你的眼睛在英语课上会发光。”这句话如惊雷般劈开迷雾。志愿填报那天,她办公室的茉莉花开得正好。氤氲香气中,她摩挲着陕西师范大学的招生简章:“教育是让每个灵魂找到自己的光。”
在陕师大的图书馆里,当我读到雅思贝尔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时,忽然明白张老师当年的深意。实习时站在讲台上,台下四十双眼睛让我想起2005级英1班的教室。某个深夜备课,我鬼使神差地模仿起张老师当年的板书设计,当那些熟悉的思维导图在多媒体屏幕上展开时,我仿佛触摸到了教育的传承。
在母校的土地上续写
2012年秋天,当我以教师身份重新走进高一(3)班教室时,粉笔盒里静静躺着一张字条:“老师,您讲课的样子让我想起初中班主任。”那个瞬间,我真正懂得了张老师说的“教育是薪火相传”。去年教师节,曾经的学生从英国寄来明信片,背面抄着拜伦的诗句:“他们永远活在另一些生命中。”
如今我的备课本扉页仍贴着张老师当年写的“静待花开”,只不过泛黄的便签纸上又覆着新便利贴,记录着00后学生们推荐的英文歌曲。在教研会上分享分层教学经验时,看着年轻教师们亮晶晶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二十年前的自己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拼命记笔记的模样。
值此八十周年校庆之际,我愿以三支心香为誓:一愿永葆学习的热忱,在专业精进的路上永不止步;二愿做春风化雨的园丁,让每个年轻灵魂都能找到绽放的方向;三愿传承一中精神,让这座精神灯塔永远照耀莘莘学子的航程。此心可鉴,此志不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