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门口最近有点热闹。一个云南小伙报到,全家10口人坐飞机来送,爷爷奶奶第一次出云南,姑姑们戴着民族帽子在校园里转悠。记者一问才知道,这趟郑州之行光机票就花3万多,比学费还贵。
其实挺有意思,云南到郑州飞机票单程人均1200块,10个人来回确实要这么多钱。小伙子小李说得好:“他们都来,我特别幸福。”他妈妈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孩子长大了,该自己飞了。”可看她被儿子抱着的样子,眼泪还是止不住。老爷子坐在树底下擦汗,说这辈子都没出过远门,就为送孙子上学。
网上吵翻了天。有人算账:“够贫困生四年生活费了!”也有人说:“这才是最暖的成人礼,真让人感动,看的我都流泪了。”还有人回忆自己大学报到,自己拖着箱子坐火车,觉得现在孩子太娇气。可仔细想想,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记得这个场面?小李家这趟,可能是他们全家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中原的楼,第一次知道郑州的烩面有多香。
有意思的是河南网友的反应。有本地人说:“来尝尝河南菜啊,郑州也有云南米线。”还有人给攻略,推荐龙门石窟、少林寺,说趁着送娃顺便玩玩。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洛阳旅游,听当地人说河南人最实在,你对他们好,他们比谁都热情。
其实这事背后挺复杂的。小李家可能省吃俭用攒学费,现在花大钱送孩子,是想给孩子底气,也是给自己心安。就像我表弟去年上大学,他爸妈在工地打工,攒了几年钱专门来送他。他妈偷偷告诉我:“怕以后见不着了。”这话听着扎心,但做父母的哪有不心疼的。
教育部的数据有意思,全国只有12%的学生有3人以上陪读,但68%的家长想来。这矛盾其实挺普遍——谁都希望孩子独立,但关键时刻又放不下心。就像我大三那年阑尾炎住院,我爸连夜坐火车赶来,第二天又赶回工地,就为看我一眼。他不说啥,但我知道他担心。
网上有人说这是“溺爱”,可换个角度想,孩子考大学不容易,全家一起见证也是种鼓励。我同学家在甘肃,父母没出过县城,专门请假坐火车陪她报到。她说:“我妈在宿舍叠了半小时被子,最后自己叠的,说让我省心。”这些小事,可能就是孩子在外的动力。
有意思的是,小李家的姑姑们戴着民族帽子,可能想让孩子记住家乡的样子。我老家在陕西,每次出门妈妈都塞一包油泼辣子,说:“想家了就尝尝。”这些小东西,比说一千句“照顾好自己”都有用。
现在再看这事,花钱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有人觉得3万太多,但对孩子来说,这是全家共同的骄傲时刻。就像小李爷爷说的:“这辈子没啥本事,就盼着孙子出息。”他可能不知道郑州有多热,但知道孙子考上大学了。
说到底,送不送随心意。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安静离开。关键是要让孩子知道,无论走多远,家里永远有盏灯等着。就像我每次视频,我爸总说:“好好干,别想家。”其实他背后电视开着,天天看我老家的新闻,就怕我真想回家了找不着路。
你当年上大学是独自报到还是家人陪同?来聊聊你的开学记忆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信息及个人经历整理,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价值判断引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