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金门手记:碟路迷踪话沙汕
文 /林鸿东
沙汕,亦称沙线或鲲身,是闽南文化区对海中因泥沙堆积所形成的沙脊的称谓。地名中与沙汕有关且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潮汕”地区的汕头。“汕头”原称“沙汕头”,其名正是源于沙汕。明代中后期,因韩江泥沙不断淤积,在今汕头老市区一带逐渐形成沙脊,称为“沙汕坪”,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成渔村,续而成城镇。
笔者对沙汕的最初印象来自厦门刘五店。当地村民指出,古街船坞附近曾有沙滩称“汕头尾”,描述的正是此类沙脊地貌。有村民认为该沙脊是由过去的渔人用竹筛子淘文昌鱼所留下的沙堆形成,实际应理解为村民曾在沙汕上淘文昌鱼,从而进一步加厚了沙体。
近日,笔者从小嶝岛邱奕清老师处获悉,历史上大嶝与小嶝之间存在着一条海中古道。岛民把这种海中古道称为“碟”,故此条海中古道被称为小磴碟。小磴碟是海底的一片海草地,退潮时海草地中会浮现一条蜿蜒古道,此海中古道曾是两岛居民往来的“秘密通道”。大嶝菜农常经此路挑菜至小嶝贩卖。然而道路泥泞、蛎壳遍布,中途还有湍急海沟,短短五里路程常需行走一个半小时。大潮时潮水迅猛,曾发生行人困于礁石呼救的险情。
大嶝与陆地之间,也有多条 碟路,如分别通向对岸珩厝、蔡厝、莲河等渔村的珩厝碟、蔡厝碟、莲河碟 。然而,海底古道受潮汐规律制约,涨落之间风险极大。据邱奕清老师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两位教师因未赶上渡船,冒险穿行四条蹀中最为难行的莲河 碟 ,不幸遇难。可见,海底虽有路,却唯有熟悉它的渔人通行时相对安全。
“碟”,其实便是沙汕之路。沙汕大多落潮时现,涨潮时隐,介于海陆之间,因海错丰富,成为资深渔人的“海中田”。“蹀”应该就是渔人们在耕海时摸索出来的海中道路。如《马巷厅志》记载道:“大嶝屿 在厅南翔风里十六都,周广十里,多村落。屿之西与十四都交界,有沙线在海中,号‘东粮线’。广袤二三里,潮则没,汐则现,多产海错,以资民食,故谓之‘粮线’。”文中所指“东粮线”,即“东粮汕”,亦有称“南汕”者,估计应该就是“蔡厝蹀”所在沙汕。
通向大嶝岛的这四条海底古道,堪称闽南乡土奇观,是翔安海洋文化的一种独特风物。随着现代化桥梁的一一兴建,这些行走艰难的海底古道已渐次退出历史舞台,唯留下令人称奇的故事与记忆。
众所周知,历史上大小嶝曾为金门县所辖。现金门县境内,有没有类似的沙汕呢?为此,我仔细阅读了清光绪《金门志》,民国《金门县志》,均看到岛屿礁汕篇中有多处涉及沙汕,如蛏仔汕、乌沙汕、海翁汕、满割亦沙。如清光绪《金门志》记载:“蛏仔汕在大嶝前;乌沙汕 在古宁头,罗星港西偏北,古宁东湖下。湖下可泊舟避风;海翁汕在金龟尾南,汕甚迤长;满割亦沙其位置在大嶝、澳头间,为厦门后营、金门左营分界之处。界道望鸿渐山峰,遥对南太武山峰为准。西北属厦门,东南属金门”。
关于海翁汕,台湾本岛似乎也有一处。《福建通志》台湾府篇有载:“鹿耳门之北有北线尾。北线尾之北有沙汕曰老鹰汕。又其北曰海翁汕(自北部而来,于海洋中浮长沙线一条,名海翁线。自南港口起,至淡水海外,不知其几千里也。线南之港,过洋之船多泊以候潮避风焉)”。“海翁”指什么?闽南人对鲸鱼的叫法。海翁汕就是鲸汕的意思,这与鲲身的称呼,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鲲身,金门奇士林树梅《自凤山归省记程》一文中有句:“风少定,始望白沙青草间,孤城矗立,为鲲身汕南。”文中鲲身即为“大鲲身沙洲”,属于沙汕之地,其上原有热兰遮城。也就是现在的台南市安平区。鲲身指鲸鱼背,正如前述,与“海翁汕”意思差不多。把沙汕称为鲲身,是种非常形象且古雅的称呼。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