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声嘶力竭地叫卖“我的产品有多好”,而是创造了一个场景,让消费者自己去发现、去验证、去惊叹。
它深刻地洞察了人性:对金钱的渴望、对挑战的冲动、以及看热闹的本能。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今天咱们来讲个故事:怎么利用人性的贪婪,推广自己的产品。
第一章:温哥华,一个平平无奇的早晨
好,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回到2005年的那个春天……
2005年的温哥华,和我们记忆里任何一个大都市的清晨没什么两样。
空气里飘着淡淡的咖啡香和海洋的咸湿味儿,穿着风衣的上班族行色匆匆,戴着耳机的年轻人踩着滑板呼啸而过。
整个城市就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是一个按部就班的齿轮。
公交车站,更是这座城市里最没有惊喜的地方。
人们在这里等待、发呆、刷手机(那时候还是诺基亚的天下),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看广告牌上又换了哪个明星的笑脸,或是哪家汽水的折扣。
无聊,是刻在公交站DNA里的词。
然而,就在这么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里,市中心某个公交站,突然变得“不正经”了起来。
一夜之间,这里的广告牌被“洗劫”了。没有明星,没有汽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超厚玻璃板构成的透明保险箱。
而箱子里,码放着整整齐齐、令人目眩神迷的,现金。
不是几百,不是几千,而是堆成一座小山的,据称是300万美元的钞票。
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花花绿绿的钞票上,反射出一种凡人无法抗拒的、带着铜臭味的圣光。路过的人们,脚步不约而同地慢了下来。
“我眼花了吗?”
“这是在拍电影?”
“哪个银行的运钞车翻这儿了?”
人群开始聚集,窃窃私语变成了大声讨论。直到有人看到了玻璃板上贴着的一行大字,简单粗暴,又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力:
“BREAK IT, AND IT'S YOURS.”
(打破它,钱就归你。)
轰!
人群炸了。整个城市的平静,就像被这块装满钱的玻璃一样,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第二章:疯狂的“打劫”游戏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不,是像坐上了火箭,瞬间传遍了温哥华的大街小巷。人们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涌来,只有一个目的:亲眼见证,或者,亲身参与这场百年难遇的“合法打劫”。
主办方3M公司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一切。他们定下了一个简单又狡猾的规则:不许使用任何工具。
是的,你没听错。不能用锤子,不能用板砖,不能学电影里用钻石刀划个圈。你能依靠的,只有你自己的血肉之躯。拳头、手肘、膝盖、后脑勺……当然,最常用的还是你的脚。
于是,温哥华公交站秒变大型武术交流会现场。
第一个上场的是位健身小哥,一身的腱子肉,看起来能一拳打死一头牛。
他活动了一下筋骨,后退几步,一个助跑,铆足了劲儿就是一记飞踹!“砰”的一声闷响,像是踢在了一块钢板上。
小哥抱着脚龇牙咧嘴地跳到了一边,玻璃却纹丝不动,甚至连晃都懒得晃一下,仿佛在用沉默嘲讽:“就这?”
接着,一个滑板少年,踩着滑板冲过来,想来个漂亮的腾空侧踢。
结果人是飞起来了,但脚接触到玻璃的瞬间,一股巨大的反作用力让他失去了平衡,摔了个四脚朝天,引来一阵哄笑。
场面越来越失控,挑战者的类型也越来越五花八门。
有穿着西装的白领,解开领带,把公文包往地上一扔,上去就是一套“无影脚”;
有大妈买完菜路过,也忍不住上去踹了两下,嘴里还念叨着“这玻璃真结实”;
甚至还有人尝试用瑜伽的头倒立姿势,想用天灵盖撞开一条致富之路。
现场的保安大哥成了最悠闲,也最操心的人。
他们双手抱胸,面无表情地看着这群“武林高手”表演,主要任务就是确保没人耍赖掏出钥匙,也没人因为用力过猛而抽筋。
整整一天,挑战者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公交站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的鞋底在玻璃上留下了无数个印记,但那块玻璃,始终像一位看破红尘的得道高僧,不动如山,坚不可摧。
直到黄昏,在无数次的猛烈攻击下,玻璃本身屁事没有,反倒是固定它的金属公交站框架先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呻吟,眼看就要被这群疯狂的市民给拆了。
3M公司一看,得,再玩下去就要赔公交站了,赶紧鸣金收兵,结束了这场狂欢。
第三章:揭秘!天才还是“骗子”?
当人群散去,这场奇特的城市行为艺术落下帷幕,人们才开始回过味来:3M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他们真的会傻到把300万美金放在街上让人砸吗?
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很快,媒体和好事者就挖出了背后的真相,人们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一个天才般的营销方案。
真相一:钱,是“气氛组”的。
那个闪瞎人眼的“300万现金堆”,其实是个障眼法。里面只有最上面一层,区区500块是真钞,用来在特写镜头下以假乱真。
而底下厚厚的一沓,全是印刷精美的道具钞票。
3M用几百块钱的成本,就营造出了“一夜暴富”的顶级视觉效果,这性价比,简直了。
真相二:成本,低到离谱。
你以为搞这么大阵仗,一定花了不少钱吧?
根据后来的报道,整个活动,包括定制玻璃箱、运输、请保安、现场照明等等所有费用加起来,总共只花了大约6000美元。
6000美元,在2005年,可能还不够在电视上播几秒钟的广告。3M却用这笔钱,导演了一场全城瞩目的大戏。
真相三:主角,其实是那块玻璃。
整场活动,真正的明星不是那堆假钱,也不是那群挑战者,而是那块“打不死”的玻璃。
3M公司真正想推销的,正是贴在这块玻璃上的一种秘密武器——3M™ Scotchshield™ 安全防爆膜。
我在3M官网搜到了这款玻璃:
图:3M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种高性能的透明薄膜。把它贴在普通玻璃上,就能让玻璃的强度瞬间提升好几个等级。
就算受到巨大冲击,玻璃也不会像普通玻璃那样碎成一地锋利的玻璃碴,而是会牢牢地粘在膜上,形成一张“碎而不裂”的蜘蛛网。
它的主要用途是防盗、防砸、防意外伤害。
可问题是,这种产品的优点很难通过传统广告来表现。
你说它结实,有多结实?你说它安全,有多安全?太抽象了。消费者没感觉。
而3M的营销团队,则想出了这个绝妙的点子:不跟你废话,直接让你打。
他们把产品的核心卖点“坚不可摧”,从一个抽象的形容词,变成了一个可供全城人亲身体验、亲眼见证的、充满戏剧性的公共事件。
还有什么比“让你用尽全力也打不碎”更能证明产品的强大呢?
第四章:一石激起千层浪,6000块的奇迹
这场仅仅持续了一天的活动,其后续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媒体曝光,铺天盖地。
温哥华本地的电视台、电台、报纸,几乎都把这件事当成了头条新闻。
标题一个比一个夸张,甚至有媒体给这场全民参与的挑战起了个耸人听闻的外号——“布达诺杀人挑战”(The Budano Killing Challenge,尽管别说杀人了,连个受伤的都没有)。
热度很快从加拿大蔓延开来。
美国的电视台、欧洲的网站、亚洲的报纸……全世界的媒体都在免费为3M宣传这个“奇葩”案例。据后来估算,这次活动为3M带来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媒体宣传价值。
什么概念?就是3M花了6000块,办了一场活动,却达到了花100万美元打广告才能实现的效果。这投资回报率,巴菲特看了都得流眼泪。
销量暴增,卖到断货。
广告打得再响,最终还是要看能不能转化成销量。而这一次,效果立竿见影。
当人们知道了那块玻璃如此“强悍”的秘密后,对Scotchshield安全膜的兴趣被彻底点燃。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3M公司,咨询电话被打爆。很快,这款产品的库存就被清空,甚至出现了长达三个月的订单积压。
工厂的机器得24小时连轴转,才能勉强满足市场突然井喷的需求。
一场6000美元的营销活动,不仅赚足了眼球和声誉,还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白花花的银子。
第五章:写进教科书的“神操作”
时至今日,3M的这次温哥华公交站营销,依然是全球各大商学院和广告系津津乐道的经典案例。它之所以封神,是因为它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创意为王”。
它打破了传统广告的单向灌输模式,用一种极具互动性和娱乐性的方式,与消费者玩在了一起。
它没有声嘶力竭地叫卖“我的产品有多好”,而是创造了一个场景,让消费者自己去发现、去验证、去惊叹。
它深刻地洞察了人性:对金钱的渴望、对挑战的冲动、以及看热闹的本能。
它利用这些最原始的驱动力,成功地将一场商业推广,包装成了一场全民狂欢的社会事件。
最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一个伟大的创意,不需要天价的预算。有时候,最简单、最大胆的想法,反而能迸发出最惊人的力量。
所以,下次当你再看到一块平平无奇的公交站广告牌时,不妨多看两眼。
谁知道呢?也许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神操作”,就隐藏在那块玻璃背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