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融时报》报道,8月31日,冯德莱恩的专机飞抵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机场时,整个机场区域的GPS信号突然中断,导致仪表盘定位失效,飞行员被迫盘旋一小时后,依靠纸质地图手动降落。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但随着调查深入,事件背后的技术复杂性与地缘敏感性逐渐浮出水面。
一、事件核心:技术异常还是蓄意干扰?
保加利亚空管部门证实,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该国境内GPS干扰和信号欺骗事件显著增加,此次冯德莱恩专机遭遇的信号中断,正是这类事件的最新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普罗夫迪夫机场位于黑海沿岸,距离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约800公里,而加里宁格勒周边长期是俄罗斯电子战系统的活跃区域。战争研究所(ISW)的分析指出,俄罗斯近年来在北约空域强化GPS干扰,作为混合战争的一部分,旨在削弱对手的导航精度并制造恐慌。
然而,技术专家强调,GPS信号中断的原因可能更为复杂。电子通信领域权威托德·汉弗莱斯教授指出,GPS信号本身易受地形、电磁环境影响,在敏感区域出现短暂“失灵”未必是蓄意攻击。
例如,2025年6月波斯湾地区因以伊冲突爆发,多艘超级油轮出现导航信号异常,部分船只甚至显示“行驶在陆地上”,最终调查发现是冲突双方电子战系统相互干扰的结果 。这表明,在军事活动密集区域,民用导航系统可能成为“附带损害”。
二、地缘博弈:欧盟的指控与俄罗斯的反制
事件发生后,欧盟内部迅速将矛头指向俄罗斯。
今年6月,德国、芬兰等13个欧盟国家曾联名致信欧盟委员会,指控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系统性干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并呼吁采取法律行动和技术反制。
信中特别提到,加里宁格勒周边的干扰事件具有“战略无线电频谱混合攻击”特征,旨在破坏欧洲关键基础设施。
俄罗斯方面则坚决否认相关指控。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回应称,此类猜测“缺乏事实依据”,并强调俄罗斯一贯遵守国际法,反对任何形式的民用设施攻击。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电子战领域的技术储备确实不容小觑。例如,其部署的“克拉苏哈-4”电子战系统,可在数百公里范围内干扰GPS、GLONASS等导航信号,且具备自动识别和压制特定频段的能力。
三、技术溯源:证据链缺失导致原因成谜
英媒在报道中影射此次事件是俄罗斯故意为之,目的是阻挠冯德莱恩出访。
尽管欧盟强调“干扰不可否认”,但目前公开的证据链仍存在关键缺口。保加利亚空管部门未披露信号中断的具体技术细节,如干扰信号的频率、来源方向等。而战争研究所的分析主要基于“地理关联性”推测,缺乏直接的信号源追踪数据。。
从技术角度看,定位干扰源并非易事。GPS信号波长较长,干扰信号可能来自地面、空中或卫星平台,且俄罗斯的电子战系统通常采用机动部署,难以固定监测。例如,2025年6月波斯湾船只导航异常事件中,彭博社分析了9.4万个定位信号,发现1500次异常,但最终未能锁定具体干扰方 。这种技术复杂性,使得即便存在蓄意干扰,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完整证据链。
四、历史镜鉴:电子战的“灰色地带”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乌克兰境内90%的GPS信号曾被干扰,导致乌军无人机导航失效;2023年黎巴嫩贝鲁特机场因以军干扰,飞行员被迫停用卫星导航系统 。这些案例显示,电子战已成为现代冲突的常规手段,但民用设施往往成为“牺牲品”。
更值得警惕的是,干扰技术正在平民化。得克萨斯大学研究表明,业余爱好者仅需数百美元即可搭建简易干扰设备,而军用级干扰器的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这意味着,除国家行为体外,非政府组织甚至个人都可能实施干扰,进一步模糊事件责任边界。
从技术理性角度看,冯德莱恩专机事件暴露出全球导航系统的脆弱性。无论是军用电子战还是民用设备故障,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例如,2025年5月红海一艘集装箱船因导航异常触礁,最终调查发现是区域性干扰导致 。因此,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建立全球导航安全标准、推动抗干扰技术研发,应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
(本文综合自金融时报、法新社、保加利亚空管部门声明、战争研究所、环球时报等公开报道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