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今年是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5周年。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淮北的王标,曾是我国第一支“蓝盔部队”队员。
第一支成建制“蓝盔部队”队员
1992年,中国向联合国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派出维和工程兵大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派遣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支“蓝盔部队”由此诞生。
来自安徽淮北的王标,曾是这支“蓝盔部队”的其中一员。王标告诉记者,1985年,他从淮北经过“招飞”入伍,进入当时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空军第二飞行基础学校,与航天员景海鹏和张晓光成为同窗。1988年毕业,他进入徐州工程兵指挥学院,后被分配至某工兵旅工兵营。
在王标看来,熟悉工程机械,有很好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是自己入选的主要因素。
王标向记者回忆,接到出发任务后,他和战友从北京昌平火车站乘车,抵达广东湛江,再乘坐军舰抵达柬埔寨的磅逊港。
“路程远,携带的大型机械等装备需要装卸,花费的时间长,精力大。”王标说,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作为第一支“蓝盔部队”队员,内心的骄傲溢于言表。
随时遇到地雷标志牌
王标和记者分享了当年看到金边的感受,“城市比较干净,风景很漂亮,但经过多年的战乱,城市建设百废待新。”王标和战友随即投入到紧张的任务中,进行道路、桥梁和机场修筑等作业。
王标讲述,大家在任务中切身感受到了当地非常紧张的气氛,“作业的现场或是被炸得千疮百孔的公路和桥梁,或是随时遇到的地雷标志牌。”大家也慢慢总结了经验:遇到地雷标志牌,尽量走硬化的柏油路和水泥路,“硬的大概率是安全的。”
“作为军人,我们没什么害怕的,甚至流血牺牲也是正常的。”他回忆,其所在的三中队住在现金边国际机场的一处废弃仓库里,晚上经常听到枪声。
气候对维和官兵也是考验。当地正是雨季,筑路的艰难可想而知。而高温、潮湿,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容易导致疟疾等疾病,“当时我身上起的都是藓。”
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公开报道显示,从1992年4月到1993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柬工程兵大队克服种种困难,先后修复道路500多公里,架设桥梁36座,修复机场两座,修建营房数千平方米,赢得了柬埔寨人民、机构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作为参与者与见证人,王标对此深有感触。“当年是我国首次派遣成建制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我们又是首批抵达的,在当地待了10个半月的时间。”王标感慨,当年没有经验可循,但是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特别强烈,我们为国家、为部队争了光。”1993年2月,400名工程兵官兵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这枚勋章,也被王标珍藏至今。
在王标的相册中,还收藏着当年在金边街头拍摄的珍贵照片。虽然照片已泛黄,但这段经历历久弥新。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他还以当年取景地的最新照片为例,如金边国际机场、金边市中心的独立纪念碑等,向记者展示了如今金边的发展与繁荣。
感觉到人生很充实
多年来,王标也关注着中国维和部队的建设与发展。“他表示,作为一名前辈,我骄傲,我自豪!”
1998年,王标转业回到淮北,进入淮北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成为一名检察官。
期间,王标两次选派到乡村任职。他发挥所长,曾带着大家修蔬菜大棚,壮大特色菊花产业,延伸产业链,帮助村里致富,农民增收。
淮北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振华告诉记者, 王标脱掉军装 ,穿上检察服,在单位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我感觉到人生很充实。”王标说,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自己收获了不同的人生,但军人的本色一直未改。
采访花絮:
一句话:你放心去吧
1991年,王标和爱人经人介绍相识。彼时,他在北京,她在淮北老家,两人主要以书信交流。
1992年,王标和战友接到维和任务,将前往柬埔寨。“当时打了一个电话,她说支持我,我的老岳父讲了一句话:你放心去吧,家里我来照顾。”
当年女友和家人的支持,让他忐忑的心彻底放了下来。“国家、部队和家人,是我们强大的后盾。”
1994年,王标和女友结婚。如今,两人的儿子也已毕业立业。
一次缘分:珍藏报纸
王标的珍藏里,有一份《新安晚报》,报纸刊发时间为2012年6月15日。
在这天的A06版,王标向新安晚报记者回忆了与航天员景海鹏、张晓光同窗的日子。
“我记得当时采访我的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他们见证了三名航天员刘洋、景海鹏、刘旺的出征仪式。”他说,在当年的沟通中,他感觉到报社的记者很亲切,也很棒。
当年报社推出的《见证神九问天》策划报道,距今已13年。但笔墨间的沉淀,时光的流转,不仅见证了安徽人王标的求学成长经历,也记录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大皖新闻记者 赵琳 摄影报道(部分由受访者供图)
(来源:大皖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