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寻找红色记忆 | 烽火岁月之老兵记忆

0
分享至


铭记革命历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烽火岁月,无数英雄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在这场全民族共同投入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中,每一寸山河都见证着不屈的抗争和对自由的渴望,中华儿女以无畏的智慧与坚韧,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系列报道《寻找红色记忆》——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岁月,传承不朽的抗战精神,让红色血脉赓续流淌,激励新时代征程砥砺前行。

长期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敌后的广大农村和小城镇建立的以抗日民主政权为依托的战略基地。


1937年8月洛川会议确定开辟敌后战场,11月7日,中共晋察冀军区成立,初步建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中流砥柱。


如今,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望,大地上每一处被炮火撕裂的残垣断壁,都像是深深镌刻进民族血肉的烙印,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而这也见证了敌后战场那片看似沉寂的土地,人民战争如汪洋大海,磅礴之音——振聋发聩,抗争之魂——不挠不屈。

炮楼风云


京西五里坨地区曾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这里有过3座炮楼,曾是日寇的据点。如今,炮楼的主体只剩下了底座,枪痕和弹孔也已模糊不清,只能从老一辈人的叙述中,依稀还原它曾经的样子。


这炮楼既是苦难的见证者,也是一座精神丰碑。它沉默着,见证了敌后军民不屈的抗争与坚韧的守护,见证了抗战的伟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觉醒和组织起来的人民之中。


人民战争如汪洋大海

1942年五月,日本侵略者发动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少年高根祥的家乡瞬间坠入炼狱。

高根祥


根据地的军民并没有被敌人的气焰所吓倒,在冀中地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军民齐心抗敌,挖地洞、搞地道战,13岁的高根祥就是当时村儿童团的团长。


传递情报、监视敌情,一群孩子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国存亡的重量。


在敌后,一户户平凡人家,为暗夜点亮微光。在日寇疯狂“清乡”的恐怖岁月里, 郑春长家中那几间土屋,就是隐秘而坚固的“堡垒”。

郑春长(95岁)


尽管将抗战干部藏在家中,不仅提心吊胆,还可能随时暴露,丢掉性命,可郑春长认准了,共产党是为老百姓好。


在基层组织被严重破坏的至暗时刻,正是郑春长这样的“堡垒户”,舍生忘死,保护着星星之火。

电影《三进山城》


1945年,15岁的郑春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秘密入党,从一个守护者,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而在另一片没有硝烟却同样生死攸关的战场,少女于志荣用柔弱的臂弯,筑起了一道守护未来的特殊防线。

于志荣


于志荣的爸爸是共产党员,受爸爸影响,年仅8岁的她就当上了儿童团团员。13岁时,她接受了组织交给她一份重要任务——在保育院看孩子。


这份沉甸甸的托付背后,是她血泪交织的仇恨——爷爷惨死于日寇屠刀,父亲带病执行任务牺牲。她把刻骨的痛,化为照护革命后代的无限柔情。


保育院的灯火,是战乱年代不灭的希望。战士们冲锋陷阵,正是因为知道,有人用生命守护着血脉的延续与未来的火种。

赓续红色血脉


八十载风雨沧桑,炮楼上的枪痕和弹孔早已风化模糊,但它的故事仍将在片土地上流淌。

石景山区抗战评剧《炮楼风云》


这故事背后,是千千万万在敌后战场以血肉之躯筑起“无形长城”的广大人民群众。




挖地道、藏干部、护幼童……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如同深埋地下的根须,支撑起民族不屈的脊梁。


这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这融入血脉的坚韧与忠诚,是激励我们穿越一切惊涛骇浪、走向民族复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穆青 仲然 张林 乔焱 刘宇 孙博闻

编导:孙博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石景山区新媒体 incentive-icons
石景山区新媒体
开设主体: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
21533文章数 66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