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厂网友发文:绩效M-,必须恭喜恭喜,总算拿到M-。再来一次,就解脱了。真是太累了,想好好休息。为了大礼包,得卷得拼命。首先:干最累最脏的活;其次:学会慢+托字决;最后:领导认可你的贡献。齐活走起,静候“裁神”。
这里大喇叭先解释下为啥M-字节员工这么抵触?1、M-在字节的绩效体系中属于比较差的存在;2、如果两次M-说明领导对你多少有点意见,第三次打个I/F就面临被劝退。但是偶尔一次M-千万不要自暴自弃,选择摆烂。要知道:最终能不能留,取决于+1要不要你,跟绩效没有必然关系。
网友A:拿了n次m-,一直不给大礼包,好不容易跟+1谈好了大礼包,结果第二周+1+2全都被干掉了,转去其他部门了。哭死。
网友B:三次了都没有(被裁),年终奖会受到影响。
曾经有网友总结:I到M+的画像,都是些什么人?
I:绩效最低,0年终奖,0绩效,外加劝退或者裁员。
M-:组内倒数,偶尔一次不打紧,如果多次的话,即便没被裁,在老板那里也是小透明、边缘人。
M:干活的主力,但手里活大多是非核心项目,因此产出一般。在老板那里,属于中间地带的存在。
M+:如果不是嫡系,得益于优势项目。如果是嫡系,分到项目不错,所以产出较好。在团队里面比较活跃,干活也比较积极,主动会向老板靠拢。
E:首先是嫡系,老板的心腹。其次能力强,产出突出。最后部门升职加薪的重点关照对象。
每年6、7、8月是大厂的年中考核季,绩效结果出来后会影响到很多职场人的心情。好的绩效皆大欢喜,坏的绩效轻则吃饭不香,重则开始内耗,怀疑自身,陷入到抑郁、焦虑之中。在大喇叭看来,绩效考核不过是一种奖惩“游戏”罢了,类似于我们从小接触的小红花、学分、综合素质分等。你会发现,很多公司是按照1:8:1的比例去强制分配绩效结果,这就意味着总要有人留在最后那个“1”的袋子里。
然而,绩效不好,真的代表此人的能力很差?
如果你认为就是自己的能力问题,那就想得太简单了,就不要先自我否定了。我们不排除团队里会出现能力差,不努力工作的人。但更多的时候,你明明十分卖力的工作,最终的绩效考核结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要看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什么,谁在评估我们?
目的:从官方角度,绩效考核是帮领导带稳团队、提升战斗力。实质上就是赛马机制,末位淘汰。少部分人因为绩效好获得升职加薪形成榜样画饼效应,给70%的人希望,以最小的代价造成心理牵引,形成攀比赛马机制。如果有人对升职加薪不感兴趣,那还会有排名处于末位的人被淘汰,形成压力,自觉向好的绩效结果看齐。
谁在评估:+1直接参与,+2最终拍板。既然都是领导,那他们的标准就很简单,首先是在制度约束下,谁能服从他的管理;其次是能力;最后干活任劳任怨。
最后,盘点各大互联网大厂绩效考核结果分布情况。
阿里:从高到低,3.75+ 30%、 3.5 60% 、3.25- 10%,绩效分布比例361,考核分为季度+年度。
百度:绩效级别从高到低依次为:E>M+>M>M->L>L-,E不固定,M+、M、M-三档按照271分布。
字节:从高到低,0、E+、E、M+、M、M-、I、F,比例不完全固定,大概是271分布。
华为:绩效从高到低,S 10%、A 30%、B 40%、C 15%、D 5%,考核季度+年度(加入能力考核)。
鹅厂:以前绩效用1-5星来评分,1星就是妥妥的差评,5星则是“大神”专属。调整之后从五档变成了三档:underperformance、good、outstanding,under最差,out最优,然后对应的绩效维度分别是业绩、行为、综合,比如某位同学是业绩5星、行为3星,综合3星。
美团:从好到坏,S、A、B、C,其中S和A占比不超过20%,团队满10个人可能会有一个人背C。
拼多多:绩效分三档(271),理论上两次1就会受到约谈。
作者:大喇叭;编辑:思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