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里的抗战
你有没有想过——一首歌,可以多有力?
它不是播放列表里三分钟的过客,不是短视频里一闪而过的BGM。
在八十多年前的中国,一首歌,是可以唤醒四万万人、凝聚一个民族的存在。
《歌曲里的抗战——四万万歌壮河山》用10首抗战老歌,带我们重回那个用歌声作武器的年代。
这十首歌,我们大多都会哼。
但你可能从未真正听懂它们。
《松花江上》不止是旋律悲伤
它由张寒晖1935年创作,词曲间是东北沦陷后的彻骨之痛。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他的后人,也请来党史专家还原当年——原来这首歌曾深深触动张学良,在“一二·九运动”后成为推动西安事变的情感催化剂。
音乐,成了历史的钥匙。
《黄河大合唱》你我都听过
但你是否知道,光未然和冼星海是在怎样的危难之中共同创作出这部巨作的?片子不仅采访到光未然之子,还有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钢琴家郎朗等人,从不同年代的编曲与演绎中,我们听见了一部作品如何穿越时代、始终激昂。
它早已不是一首歌,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
可纪录片把我们拉回真实的历史现场:那个叫王二小的少年,如何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牺牲自己保全乡亲。片中那被采访的白发老人,正是当年儿童团的成员。
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出了最勇敢的战歌。
更难得的是,这片子不止讲音乐,还“拆解”了历史。
它告诉我们——
抗战的胜利,不只是枪炮的胜利,更是精神的胜利、人心的胜利。
《义勇军进行曲》如何被刘良模带到海外,由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演唱并录制专辑《CHEE LAI》(起来!)》,让世界听见中国的不屈;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怎样从曹火星的笔下诞生,成为一代代人传唱不衰的信仰之声;
《大刀进行曲》背后,是色彩修复技术还原的大刀队冲锋影像,黑白变彩色,仿佛历史就在眼前;
《沂蒙山小调》中,伴随着81岁沂蒙山老奶奶的吟唱,“沂蒙红嫂”的故事娓娓道来,片中采访到了罗荣桓之子罗东进、陈沂之女陈晓聪,他们含泪讲述军民鱼水、生死与共的往事……
技术也让这部纪录片“年轻了起来”。
AI复原了杨靖宇牺牲前敬礼的画面——
那一眼,仿佛能穿透屏幕,与你对视;
动画再现了硝烟中的故事场景,让历史不再遥远模糊;
色彩修复把黑白胶片变为动态彩色,大刀队冲锋、群众募捐、战场救护……一切都鲜活如初。
这不是一堂历史课,这是一次跨越八十年的音乐对话。
如果你也想感受——
什么样的歌,能唱出一个民族的脊梁?
什么样的旋律,能在八十年后依然让人热血奔涌?
9月1日起每天19:30,湖南卫视、芒果TV、湖南经视同步播出
听,那些不曾褪色的歌声;
见,那些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编辑|余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