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5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每艘船上数十名划手木桨齐飞、水花四溅……”1985年8月13日的《春城晚报》上刊登的《白族龙船溯千古》的文章,介绍了大理海东地区白族火把节赛龙船的习俗。当年赛龙舟的“传统强队”海岛乡龙舟队甚至还参加了全国龙舟赛。
40年过去,这项流传了千年的习俗正以崭新姿态,向世界分享大理“四季户外运动之城”的魅力。今年5月30日至5月31日期间举行的2025大理洱海龙舟公开赛上,来自河南、江苏、江西、广西等省份的12支龙舟队和云南省的20支龙舟队在西洱河上乘风破浪,热血竞逐,平均年龄50多岁的大理市挖色镇龙舟队也参与其中。大理人以龙舟为载体,一代接一代地传承着关于生态、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2025龙舟赛风景 开屏新闻记者 杨维琦 摄
学者回忆:大理龙船赛与火把节、耍海会有关
“大理早就有这样的比赛了!以前叫龙船赛。”在地方文史研究者张奋兴珍藏的《大理海东风物志》中,记述着一段关于白族龙舟竞渡的集体记忆——龙船赛,这项与火把节、八月八耍海盛会等节庆紧密相连的古老习俗,早已超越单纯竞技,成为镌刻在白族血脉中的文化密码。
学者张奋兴出的书 图源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张奋兴告诉记者,“龙船赛据说起源于南诏国时期,火烧松明楼,民间自发组织去救火。”这个传说也是大理火把节的习俗来源。当地火把节一般都是白族、彝族在过,每到过节时候,民众会自发在村口扎大火把,抬着装饰有五彩升斗的小火把去田间驱虫,去当地的“海子”(其实是湖)上举行一系列祭奠柏洁夫人的仪式,妇女会把指甲染红,以模仿称颂柏洁夫人在火堆中扒找丈夫遗体的勇敢。
海东镇宣传办供图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相辅相成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系列大型的民俗活动,龙舟赛作为其中一环,也是大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尤其是海东一带的村民,男女老少、年轻人都广泛参与进来。在后来当地政府的主动鼓励下,更有了文旅性质的加持,为这些民俗的保留和发扬提供了土壤。
海东镇宣传办供图
旧时“龙船赛”:赛集众智、讲究多
“那时候我们叫龙船赛,一般认为‘舟’小而‘船’大。旧时一艘龙船的编制,人数很多。”张奋兴回忆,那时每船设13排桡手席位,单排最多可容8人,仅划桨者就达百人,加上舵手与预备桡手,八艘船集结时,近千名健儿在碧波间挥洒豪情。
学者张奋兴出的书 图源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时节至,海东沿岸上演着严谨的“造龙仪式”:渔民们精心挑选船体宽厚、首部沉稳的木船,经上岸刮洗、暴晒除湿后,拆去日常劳作的窝棚风帆,转而描上斑斓彩绘。
用于比赛的船只上面有龙的彩绘图案 图源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尽管祖上传下来沿用的船龙骨完整、牢固,但使用前,板材需要重新修复,缝隙也需要填补。经验老到的老船工,精心修复好每一块板材,用传统的麻、米浆、灰等材料填补好每一个缝隙,为龙船赛做好每一道工序。这修补的工夫如果不到家,反而会破坏老船。
渔民在修补用于比赛的船只 图源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要成一艘船,不仅需要彩绘匠人、旗手教习,还需要后勤保障,比如吃饭,就少不了村里擅长做饭的妇女们,也需要年轻力壮的男人,帮着搬工具、抬菜饭,热闹非凡。每次活动都会有数百人忙碌,真正演绎着“全民皆兵”的盛况。
船头插起锦缎彩旗,桅杆悬挂青铜升斗,唢呐手、锣鼓手与桡手各就各位,方能成就一艘威风凛凛的“水上蛟龙”。
当锣鼓震天、唢呐嘹亮,百桨翻飞激起“千堆雪”,欢呼声、号子声与浪涛声共鸣,构成震撼人心的“水上交响”。
图源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今日“龙舟赛”:变与不变藏在其中
时代的浪潮推动着传统融合变迁。自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将三月街确立为法定民族节庆,西洱河新桥至闸门水域便成为龙舟竞渡的新舞台。海东儿女组建的男女龙舟队在这里续写传奇:金梭岛队屡次折桂,向阳、南村等村落的健儿也不甘人后。
海东镇宣传办供图
在2025年6月1日活动现场的采访中,记者遇到一支特殊的龙舟参赛队伍——大理市挖色镇龙舟队,他们年龄构成基本上都是50多岁,头戴传统的包头巾,挖色镇海印村村民赵成兴就是其中一位。
2025龙舟赛上大理挖色镇龙舟队的风采 开屏新闻记者 马雯 摄
他们不太会表达,但是身上黝黑的皮肤、浓重的口音已经给出答案:世事变化,顺应自然节令生活的人们,因为时代变化而有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是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在这片山水土地上生活,利用它、又热爱它。
随着一代又一代渔民逐渐远离历史舞台,或许以后再难得见这些“老品种”少数民族居民,这使得一次又一次报道和记录有了更丰富深厚的意义,在“短平快”的视频形式中,传达出的内核是经久不衰的——精神力量。
百桨翻飞激起“千堆雪” 图源大理州融媒体中心
用张奋兴的话来说,龙舟赛,这项运动早已突破时空桎梏:“看似是速度较量,实则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呈现。桡手们劈波斩浪的英姿,展现着白族儿女直面风浪的勇气;整齐划一的桨频,折射出团队协作的智慧;而贯穿始终的礼仪规范,更彰显着文明竞渡的底蕴。这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写照。”
海东镇宣传办供图
赛场之外:一场全民“抓鱼狂欢”
2025大理洱海龙舟公开赛期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其实可能都不是龙舟赛本身,而是当时由于接连小雨,河中鱼儿缺氧,争先恐后地跳上岸,让围观的游客和群众都兴高采烈地忙不迭加入这场与端午、鱼、水、龙舟相关的“全民狂欢”。
观看海东龙船赛的观众 开屏新闻记者 马雯 摄
记者到河边时遇到一年轻小伙,携一条大鱼沿河边走来走去,得意洋洋让大家欣赏自己的“战果”。
那几天,不少人都“捡”到了大鱼,有人说“大鱼跳上龙舟那一刻,名次不名次已经不重要了!”
那份快乐不只属于“钓鱼佬”,而是属于任何一个喜欢邂逅这种生活中的“惊喜盲盒”的人。
观看2025龙舟赛的观众 开屏新闻记者 马雯 摄
鱼儿越来越多,以至于在龙舟赛之后,尤其是雨后,大理地区的各种河流边都“长满”了人,拿着抄网、鱼叉、鱼竿的,甚至就徒手地抓鱼,演绎了一场捞鱼狂欢,仿佛就是一场民间的“开海节”。
网友评论
记者手记
白族龙船是大理永不停歇的奋进之志
龙舟赛遇上大理,是一场关于生态、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如今的洱海赛龙舟,正以崭新姿态,向世界分享大理“四季户外运动之城”的魅力。
开屏新闻记者 马雯 摄
当龙首高昂的现代竞技龙舟划破水面,西洱河畔传来阵阵呐喊加油声,大家共同见证着这项古老运动在传承中的创新蜕变,人与山水共舞的画面,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2025龙舟赛风景 开屏新闻记者 马雯 摄
从生态保护到赛事落地,从文化传承到旅游升级,这场赛事早已超越竞技本身。真正永续的,从来不是胜负本身,而是那股流淌在桨声灯影里的文化血脉,是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更是永不停歇的奋进之志。
统筹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马雯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