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近年来,免疫治疗深刻改变了肺癌的治疗格局。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创新方案,持续刷新着患者的长期生存记录。在这场迈向“治愈”的攻坚战中,总生存期(OS)作为评价疗效的“金标准”,始终是衡量临床获益的终极尺度。其中,我国原研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凭借RATIONALE系列研究,不仅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鳞癌、非鳞癌以及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领域中屡次展现出延长患者生存的积极成果,还将于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携RATIONALE-315研究及303研究的重磅OS数据惊艳亮相,进一步彰显其推动肺癌全线、全人群从长期生存稳健迈向治愈新境界的强大实力。
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围绕OS在免疫治疗时代的核心意义、替雷利珠单抗多项关键研究的突破性生存数据及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进行深入解读,为肺癌免疫治疗的全病程管理提供权威指导与前瞻视角。
专家简介
周承志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临床诊疗部部长
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发表“重症肺癌”“肿瘤呼吸病学”等理念,第一版“重症肺癌国际共识”“肺癌合并COPD诊疗国际共识”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CROC)秘书长兼青委副主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重症专委会主委
第二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肺癌领域杰出贡献奖”、第五届“羊城好医生”、第一届“广州实力中青年医生”、第一批广东省医师协会“名医绝技”。
免疫时代,OS仍是衡量临床获益的“金标准”与终极追求
在肿瘤治疗领域,“让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始终是临床医生与患者共同追寻的核心愿景。随着免疫治疗不断突破生存边界,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估药物的真实临床价值,成为关键议题。在这一背景下,OS作为评估临床获益的“金标准”,其地位愈发重要。
OS作为广泛应用的临床获益终点,可以直接、客观地反映患者是否真正从治疗中获得生存延长,具有精确、可靠、易于评估等特点。此外,OS兼具疗效与安全性的双重属性,既能反映治疗获益,也能体现潜在毒性。相比之下,客观缓解率(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替代终点虽能较早反映药物活性,但可能受后线治疗、交叉治疗等影响,并非总能转化为生存获益。一项有关替代终点(PFS/DFS、ORR等)与OS相关性的系统综述表明[1],在已发表的肿瘤研究中,82%的替代终点与OS仅呈低-中度相关。临床中也同样不乏PFS改善却未能带来OS获益的研究案例。因此,国内、外权威指南均一致强调OS的核心地位,通常将其作为首选终点。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最新发布的癌症指南草案也强烈建议,在可行的情况下,应将OS作为主要研究终点;即便试验采用替代终点作为主要指标,也必须系统收集并提交OS数据。而未能证实OS获益的药物,即使短期疗效指标表现优异,仍可能面临适应症撤回的风险。
在免疫治疗时代,OS的临床意义尤为重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T细胞免疫记忆,可产生独特的“长拖尾效应”,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甚至开启“功能性治愈”的窗口。只有通过长期随访获得的OS数据,才能确证免疫治疗是否真正改写了疾病轨迹。目前,对此类治疗方案而言,中位OS往往难以全面反映长期生存优势,而长期OS率(如5年OS率)则能更好体现持续疗效,也更符合《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的“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战略目标。
随着免疫治疗浪潮迅速兴起,帕博利珠单抗率先验证了PD-1抑制剂可为肺癌患者带来明确的OS获益,为肺癌免疫治疗领域注入了信心。而作为国产创新PD-1抑制剂的代表,替雷利珠单抗也凭借其优异临床数据进一步丰富了OS证据体系。在这一不断发展的进程中,OS已不仅是评估临床获益的“金标准”,更成为推动肺癌治疗目标从“延长生存”向“临床治愈”迈进的核心动力。
厚积薄发,硕果累累
替雷利珠单抗在多线战场奠定长生存基石
如果说OS是衡量疗效的“金标准”,那么一款药物能否在不同亚型、不同分期的疾病中持续交出长生存获益证据,无疑是其临床价值的硬核体现。替雷利珠单抗凭借RATIONALE系列研究,已积累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成功在“多线战场”中为患者奠定长生存基石。
在晚期鳞状NSCLC一线治疗中,RATIONALE-307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24年ESMO大会上公布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2],相较单纯化疗(C组中位OS为19.4个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A组中位OS 为26.1个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及卡铂;B组中位OS 23.3个月:替雷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及卡铂)显著延长患者生存,4年OS率分别为32.2%、26.0%和19.2%,显示出持久的生存优势(图1)。尤其是在持续治疗人群中,完成≥35周期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4年OS率高达97.5%,充分印证长期免疫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更为优异的生存获益(图2)。
图1. RATIONALE-307研究的OS生存曲线
图2. RATIONALE-307研究替雷利珠单抗长治疗人群的游泳图和OS
在晚期非鳞状NSCLC一线治疗中,RATIONALE-304研究同样证实了替雷利珠单抗的显著生存优势。2024年ESMO ASIA大会上发布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3],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4年OS率达32.8%,意味着近三分之一患者突破4年生存关卡,化疗组及通过敏感性分析校正后的化疗组4年OS率分别为29.7%和22.9%(图3)。此外,持续治疗人群分析显示,38例(17.0%)持续使用替雷利珠单抗≥35周期的患者4年OS率高达89.3%,再次验证了长期免疫治疗在提升远期生存中的重要作用(图4)。
图3. RATIONALE-304研究的OS生存曲线
图4. RATIONALE-304研究替雷利珠单抗长治疗(LTE)人群的游泳图和OS
而在传统治疗难度极大的ES-SCLC一线治疗中,RATIONALE-312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数据显示[4],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为患者带来15.5个月的中位OS,3年总生存率高达25%,意味着约四分之一患者生存时间超过3年,刷新了目前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 Ⅲ期研究的3年生存率新高,为这类难治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基于这些关键研究,替雷利珠单抗已先后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用于晚期鳞状NSCLC、非鳞状鳞状NSCLC和ES-SCLC的一线治疗,实现了肺癌三大主要亚型的全面覆盖。从NSCLC到SCLC,替雷利珠单抗不仅证明了其在推动患者长期生存方面的强大实力,更填补了临床治疗空白,逐步构建起覆盖全人群的肺癌长生存保障体系。其扎实的临床证据和不断拓展的适应症,正在深刻改变肺癌治疗格局,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延长的希望。
乘风破浪,全域突破
OS终局数据亮相国际舞台,提升治愈新希望
本届WCLC大会上,替雷利珠单抗再度成为焦点,其RATIONALE-315研究(早中期NSCLC围术期)的最终OS分析与RATIONALE-303研究(晚期NSCLC二线/三线)的长期随访结果重磅公布。此前,基于这两项研究,替雷利珠单抗已相继获得NMPA批准用于两个关键适应症:晚期NSCLC经治患者的二线/三线治疗,以及可切除Ⅱ期-Ⅲ期NSCLC的围手术期治疗。此次公布的OS数据,不仅进一步验证了替雷利珠单抗持久的疗效与可靠的生存优势,更标志着该药在肺癌全域治疗格局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患者从长期生存迈向临床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RATIONALE-315研究的最终分析。该研究探索了替雷利珠单抗用于可切除Ⅱ~ⅢA期NSCLC患者“新辅助+辅助”全程免疫治疗的模式。已公布的数据显示[5],中位随访38.5个月后,替雷利珠单抗组较安慰剂组显示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的生存获益,死亡风险显著降低35%(HR=0.65,95%CI:0.45~0.93,P=0.0093)。同时,中期分析报告的EFS优势持续维持,将疾病复发、进展或死亡的风险显著降低了42%。此外,无论PD-L1表达、分期或病理类型,所有关键亚组均一致显示OS及EFS获益,真正实现了“全人群生存改善”,为早期肺癌患者的治愈之路提供了新证据。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其4年OS率的优异表现也即将在WCLC大会现场予以报道。
同时,RATIONALE-303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进一步夯实了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经治NSCLC中的疗效优势。研究数据显示[6],替雷利珠单抗组中位OS达到16.9个月,显著优于化疗组的11.9个月(HR=0.67,95%CI:0.57~0.80,P<0.0001),死亡风险降低33%。更令人瞩目的是,替雷利珠单抗组展现出持久的生存获益,其4年及5年OS率均达到20.1%,意味着超过五分之一的患者实现5年长期生存。这些结果进一步支持替雷利珠单抗作为此类患者的治疗选择。
总的来说,本次WCLC发布的OS终局证据,不仅验证了替雷利珠单抗在早期肺癌围术期治疗中的治愈潜力,也凸显了其在晚期患者中的长期生存价值。替雷利珠单抗已成为覆盖早晚期、贯穿全病程的关键治疗力量,持续引领肺癌诊疗从生存延长迈向全域治愈的新纪元。
小结
从晚期到早期,从非小细胞肺癌到小细胞肺癌,从后线到一线,替雷利珠单抗的RATIONALE系列研究一路高歌猛进,屡屡交出OS获益的“满分答卷”,已然成为推动中国肺癌治疗从“长期生存”迈向“临床治愈”时代的关键力量。这不仅是中国创新药的重要成就,更是全球肺癌患者的福音。相信未来,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代表的创新治疗手段,将持续拓宽肿瘤患者的生存边界,为更多瘤种、更广人群带来长期生存乃至治愈的全新可能。
「参考文献」
[1] Haslam A, et al. Eur J Cancer. 2019;106:196-211.
[2]Z Wang, et al. 2024 ESMO abstract:1323P.
[3]S. Lu, et al. 2024 ESMO ASIA abstract:632P.
[4] Cheng Y, et al. J Thorac Oncol. 2024 Jul;19(7):1073-1085.
[5] D. Yue, et al. 2025 WCLC abstract: MA04.08
[6] C. Zhou, et al. 2025 WCLC abstract: P1.11.35.
撰写:Vanilla
审校:Cynthia
排版:Atai
执行:Ata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