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讲究实事求是,但是真要做到如此其实非常不容易。很多时候因为涉及到的人物或者事件比较敏感,就会出现春秋笔法。
而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客观公正的人,不去避讳那些发生过的事,顶住压力留下了真实的一面。这一点,古有三杀史官不改弑君,今有诸多干部秉公直言。
要说人民军队历史上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人物,那恐怕还要属林总,他一直都是中央主力部队的重要指挥官,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许多战例到如今都有人津津乐道。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他却被权力蒙住了双眼,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由于他的过错很大,去世后一度形象不太好,甚至连前面的功劳都不被记载了,幸好有很多干部实事求是地为他发了声。
1989年,中央军委经过仔细筛选,最终评定了33人为军事家(1994年又增补了3人),林总是排在了最后,他能够进去这个名单,还多亏了大将黄克诚。
在战争年代,黄克诚与林总的接触并不算多,就是在东北时期共事过,后来的交情也一直不深,甚至黄克诚在大运动中的悲惨遭遇,跟林总也有一些关系,但是黄克诚并没有选择事后报复。
1978年黄克诚正式复出工作,为老干部们平反就是他的主要职责之一,数年之间他跟陈云等老同志配合,为近300万人恢复了名誉、帮40多万人恢复党籍、给10多万人撤销了处分,赢得了各界的称赞。
1983年时,负责撰写军史的工作人员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送给黄克诚检阅,还只翻看了一部分,黄克诚就发现了问题。
在这初稿中,十大元帅里有九位的经历都很详尽,立下的功劳都如实表述了,但在林总这里却全是过错、毫无贡献,显然是有大问题的。
黄克诚随即把负责编录此书的人叫了过来,耐心地告诉对方,写史要做到客观直书,林总后来是犯了错,但他前期的贡献也要记录。假如林总只是个不会打仗的野心家,那他怎么能成为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之一?过错和贡献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才符合历史事实。
为了让对方认识更深刻一点,黄克诚还用自己来举例:我们抗日结束出关只有10万人,3年后入关时已有百万之众。10万人进去,百万人回来,还建立了那么大一片解放区,这是我们广大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功劳,但林总也是主要的领导人,这点不应抹杀。
在黄克诚的坚持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对林总的评价总算变得客观,而后来的解放军军事家就是在该书的基础上评定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林总能被官方认可,是要感谢黄克诚的。
也不止黄克诚,开国大将中粟裕也认为功是功、过是过,应该区别看待。
粟裕和林总两人在解放战争中都极其出彩,很多人都喜欢拿他们来做比较,二人私交也很不错,有惺惺相惜之感。1958年粟裕遭到了错误批判,林总没有半句指责之语,会后还特别找到他进行安慰。
往后的十多年里,粟裕一直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因祸得福远离了各种风波,而林总却在其中越陷越深,职务升高的同时又增添了很多隐患。这一切,在1971年后被改变了。
人一旦出了事,很多关联点就会变味,此后林总成了被批的对象,一些以往的事情都被翻了出来。
据军医张愈回忆,有一天他正在给粟裕做身体检查时,这位向来好脾气的首长罕见地发了火,张愈有些好奇,便问粟裕是什么事情引得如此生气?
粟裕无奈地说:相关部门要我去参加对“短促突击”的批判会,他们搞得清楚什么是“短促突击”吗?就这么着急的批判。人死了,好像什么都可以往上扣,战术打法也跟着犯错误了?乱弹琴,这个会我绝对不去。
其实“短促突击”只是一种战术,由红军时期的顾问李德引进过来的,但该战术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红军,导致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牺牲,所以大部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老战士都比较反感这个战术。
而林总是个战争天才,对军事战术的认知要比大多数人更全面,他觉得“短促突击”并非一无是处,如果指挥得当,我军又有正规军大规模作战的经验后,还是可以借鉴的。
所以林总特别写了《论短促突击》一文,也启发了不少解放战争中的将领。
这篇文章的评价,就随着林总的职务高低而变化,到1971年后更是被严重批评。
粟裕也是研究过“短促突击”以及林总那篇文章的,他的所见所想跟林总很相似,因此才会在别人想要批判之时,心里产生了不满。
后来在军事科学院中,凡是粟裕经手、涉及到林总的文献资料,粟裕都会很客观,不会全盘否定。对于林总的一些经典战例,他也会给出很高的评价。
另外,1971年后林总在影视剧中都是反面角色,首次公正、准确的形象,是来自于电影《大决战》,而能得到这样呈现,还多亏了陈云、杨尚昆等老同志。
1986年《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筹拍,导演为了还原历史,多次去采访当年的参战老兵,在很多细节上都特别严谨,只是对于林总这个人物应该怎么塑造,大家心里都没底,为此还特别开了讨论会。
有人认为应从现实出发,该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有的人则觉得尺度不好把握,可采用拍背影、侧身的方式来淡化;有的人建议干脆取消这个角色。但是,取消的话肯定不真实,如果不真实,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众人争论了许久都没有结果,只好把情况汇报给上级部门。经过层层传递,问题就摆在了杨尚昆的桌案上。
杨尚昆对此很重视,他当年在中央协助周总理处理军委事务,对一线的战报特别熟悉,对林总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也非常认可。眼见创作人员有心理负担,他当即表态:
剧里一定要有林,要是不写他,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怎么打?而且写就一定要写实,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有杨尚昆的拍板,创作人员才放下心来。
后来陈云得知此事,也告诉剧组自己的看法:对于林的功过要分开看,军事上他是对解放战争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不能因为后期的政治错误就否定了这些功绩,而且个人是个人,四野是四野,个人行为,与四野无关。
几位老同志的话,让《大决战》得以顺利拍摄,这才有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经典。
其实人都是很复杂的,难以用一两句话就概括一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若不客观看待,又怎能得到一面清晰的镜子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