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吉林省博物院带来的200余种文创产品一经亮相便成为焦点。这些承载着吉林地域特色与历史记忆的文创产品,不仅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文化魅力,更展示了吉林省博物院近年来通过文创开发、精品展览与特色活动,持续活化文化传承的成果。
文创商店藏巧思
“把文物带回家” 成新风尚
8月30日,记者来到吉林省博物院的文创商店,淡雅的色调与文物元素的巧妙融合,让不少游客放慢了脚步。从书签、钥匙扣、毛笔等日常小物件,到花卉系列笔记本、契丹文八角铜镜冰箱贴,再到蕴含历史韵味的吴大澂系列文创产品,精致又独特的外观吸引着市民游客驻足观赏、细细把玩。
市民王女士拿着一枚契丹文八角铜镜冰箱贴端详。“这个图案看着特别有古韵,回家贴在冰箱上,既实用,又能给孩子讲讲背后的故事。” 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就喜欢逛博物馆,看到吉林省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马上就被这种 “把文物带回家” 的设计打动。
吉林省博物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文创产品都是依托院藏文物和地域特色精心打造的,兼顾了观赏性与实用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把我们的文化魅力传递出去。”
12万余件馆藏吸睛
多元展览讲好地域故事
在这些丰富的文创产品背后,是吉林省博物院深厚的馆藏底蕴与专业的展览体系。
吉林省博物院已有73年历史,现有文物藏品12万余件,时间跨度从远古延伸至现代,涵盖渤海、辽金时期文物、中国历代书法绘画、东北抗日联军文物、历代陶瓷器等多个类别,堪称吉林省历史文化的 “百科全书”。
在馆藏精品中,北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南宋杨婕妤《百花图》卷、金张瑀《文姬归汉图》等古代书画堪称 “国宝级”,笔触间尽显历代文人的艺术造诣;宋汝窑天青釉水仙盆、宋官窑贯耳瓶、金定窑紫釉印花碗等陶瓷器,展现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巅峰水准;近现代文物中,辽宁民众自卫军使用的电台等,更是记录了东北人民的奋斗历程。
“12万余件藏品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鲜活的‘历史教材’。” 吉林省博物院公众服务部副主任郭爱妮告诉记者,自建馆以来,吉林省博物院已先后举办各类陈列展览800余场,每年接待观众达60余万人次。目前常设的《白山松水的记忆——吉林省历史文化陈列》《瓷语千年——吉林省博物院藏古代陶瓷精品展》《吉林故事——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展览,从不同维度讲述地域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展览,让观众走进博物馆就能读懂我们这片土地,感受各族人民融合共生、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 郭爱妮说。
特色活动接地气
让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
除了文创与展览,吉林省博物院还通过多样化的特色活动,让文化传承 “活” 起来、“近” 起来。在青少年教育领域,积极推动馆校合作,2025年上半年已开展13场主题活动,“我是抗联小战士”“旗装雅韵”“一个神秘的生日礼物” 等课程,以PPT讲解结合手工实践的形式走进了12所学校,惠及学生1344人。同时,17场围绕 “白山松水”“瓷语千年” 等专题展览开展的研学活动,累计接待1095人。
志愿者服务则是文化传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吉林省博物院年均招募志愿者500人次。经过系统培训后,不同年龄、职业的志愿者在咨询导览、活动辅助、秩序维护、义务宣讲等岗位上发光发热,累计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为了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她会提前查阅大量资料,“每次看到观众认真听讲解的样子,我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还能帮更多人了解文物的价值。”
此外,“初发芙蓉” 青年学者系列讲座也受到了历史爱好者的青睐,自6月22日开展以来,已完成4期活动。每期讲座通过 “吉林省博物院社教小喇叭” 微信公众号报名,并在微信视频号同步直播,累计流量近万次。郭爱妮表示,线上直播打破了空间限制,让更多无法到现场的观众也能接触到专业的文化知识。接地气的特色活动,让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
来源:长春日报
初审:李佳月
复审:魏兴瑶
终审:孟 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