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六安市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通过强化基础保护、深化融合发展、创新活化利用,推动文物资源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夯实基础,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摸清文物家底
近年来,调查统计革命遗址遗迹及纪念设施467处,小三线旧址18处,不可移动石刻碑刻资源11处、可移动石刻碑刻文物资源54件/套,古寨堡遗址类文物资源17处(22个点),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23处63条,并完成了涉及舒城县和金安区的长江流域文物调查296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共复查三普文物1061处,新发现文物322处。通过调查进一步掌握了全市文物资源的分布、保存状况及价值特征,为精准保护、分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六安文庙焕然一新
实施文物保护工程
针对不同类型文物,采取差异化保护策略。对革命旧址,重点实施修缮、陈列展示和环境整治;对古建筑,着重进行抢救性修缮、结构加固和风貌维护;对田野文物,加强安防设施建设和日常巡查,有效提升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0年以来,累计实施双墩一号汉墓遗址本体保护等项目超200个,争取资金近2亿元。
修复后的三星庙墩王陵
馆藏珍贵金属文物保护修复
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制定出台《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为革命文物提供法治保障。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与公安、消防部门建立联合巡护机制。推进重点文保单位消防、安防和防雷安全设施建设。设立“五实N岗”,落实消防、安防人员持证上岗。定期开展消防技能培训和大比武,连续三年实现文物安全“零事故”、火灾“零发生”,并在2023年、2024年全省消防技能大比武中连获佳绩。
投入使用的王陵安防系统
深化融合,拓展文物价值维度
文物+教育,打造青少年“第二课堂”
开发“双墩一号探秘之旅”“我在王陵修文物”等特色研学项目,将课堂搬到博物馆和考古现场。与皖西学院环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旅游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博物馆里的中国字”等特色课程,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2023年以来,累计接待研学游学生团队45个,近5000人次参与。2024年,皖西博物馆获评全省“二十家馆校共建红色教育基地”。
孩子们参观皖西博物馆内
双墩一号汉墓文物主题展
六安历史文化研学游
文物+旅游,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深挖文物资源,推动文物与旅游融合发展。通过盘活闲置古民居,打造“夏清·沧海桑田”“冬晓·寻溪里”等精品民宿集群,持续擦亮“大别·乡宿”品牌,其中“冬晓·寻溪里”获安徽省旅游民宿创意设计大赛“最佳民宿新场景营造奖”。
夏清·沧海桑田民宿。人民网 郭昊摄
冬晓·寻溪里民宿
文物+科技,创新文物保护手段
积极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编制皖西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项目库。依托全省馆藏文物综合管理系统的试用和推广,初步建立皖西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系统。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完成31件汉代漆陶修复,最大程度地恢复了文物的原始风貌。实施皖西博物馆馆藏珍贵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对68件/套馆藏珍贵金属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与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作开展馆藏青铜器科技分析研究,对70件/套文物进行工艺调查和无损检测,合作完成《六安地区出土战国楚镜的科技分析》研究成果。
皖西博物馆汉代漆陶修复完成
创新展示,讲好文物故事
打造精品展览
2023年以来,皖西博物馆共举办各类展览52场,形成了“原创+引进”“线上+线下”的多元化展览体系。打造“将军翰墨扬正气 丹青妙笔展豪情——皖西博物馆馆藏将军书法展”“峥嵘岁月 红色印记——鄂豫皖苏区货币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货币展”等红色主题展览,其中“红色货币展”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和2023年度全省博物馆系统精品展览入选项目。
红色货币展
同时,加强馆际交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原创展览《别山淠水情——馆藏郭文寿版画展》先后在阜阳市博物馆、唐山市博物馆等地展出;引进《流光溢彩——大明益藩王族珍宝展》《信仰的丰碑——红色安徽特工传奇》等高质量展览。2025年与上海市合作推出的“红漫大别山——上海·六安红色文化展”,分别在松江区、金山区开展,加强了与长三角地区文化交流。
加强学术研究
梳理六安历史文化脉络,体系化回答“何以六安”历史文化探源系列课题。《安徽六安出土寺工鼎铭文补述》获首届安徽省博物馆优秀学术成果评选一等奖。梳理渡江战役相关藏品,配合六安市档案馆推出《追梦扬帆忆峥嵘——纪念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长三角档案联展》;整理淠史杭工程史料,支持《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举办;梳理馆藏古代音乐文物28件,协助编纂《中国音乐大系·安徽卷》;配合编写《红色文化史料档案汇编》,用详实的史料讲述红色故事。
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
创新宣传方式
用好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完成博物馆之夜、鉴宝江淮行等大型活动现场直播。开辟“楚器生辉”“博物馆里的五感、六艺”等系列专栏。推出“一宝一说”系列文物专题讲解视频100余期。制作文物故事短视频,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
开发文创产品
加强文物数字化建设和应用,以商代龙凤兽面纹铜尊、战国六山纹铜镜等200件重要文物为原型,提取元素图案260个,建立皖西博物馆文物文创设计元素提取数据库。探索多元化文创开发路径,自主设计开发2025年“六安宝藏”主题日历,联合企业举办“传承六安文脉 创遇皋城未来——皖西博物馆首届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加强与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开发50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
皖西博物馆文创产品
举办特色活动
擦亮“我们的节日”活动品牌。结合传统节日,举办“博物馆里过大年”“中秋盲盒——解锁文化场馆的传承密码”等特色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创新推出“博物馆之夜”品牌。举办“仲夏之夜与您乐会”等特色活动,将音乐会与文物展示相结合,创造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连续举办四届“我在博物馆画文物”青少年绘画活动,两次获得全省优秀组织奖。举办“博物集市”,通过非遗展演、文创市集等形式,集中展示非遗技艺和文创产品,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2025年端午节社教活动
博物集市
让文物焕发新活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心守护以赓续文脉,不断创新以赋能发展,深入阐释以光大价值,活化利用以服务当代。未来,六安市将继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推动文物工作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让丰富的文物资源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增强文化自信贡献文博力量。
(图文来源于“皖西日报、六安文旅”,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