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9年,当阿姆斯特朗那句“人类的一大步”伴随着脚印印在月球表面时,全世界曾一度相信,人类会不断把足迹延伸到更远的星辰。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随着1972年阿波罗17号悄然返航,美国载人登月的故事就像戛然而止的电影,再没迎来续集。
![]()
而这也让世人对于“美国登月”的真实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面对这样的质疑,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
美国登月的动力
要理解美国为什么停下,就得回到冷战时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太空里接连领先: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位上太空的人类,都让美国压力山大。
![]()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苏联上校尤里·加加林
肯尼迪总统急了,他赌下一句话:“十年之内,我们要把美国人送上月球,并安全带回来!”这并不是单纯的科学梦想,而是一道冷冰冰的“军令状”。
于是,美国全国进入总动员模式:上万家企业、数十万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25亿美元的支出滚雪球般膨胀到最终255亿美元,折合今天接近3000亿美元,只为了在月球插下那面星条旗。
![]()
可以说,阿波罗计划首先是政治较量的产物。
这场竞赛的拐点出现在1972年。当第六次登月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明显跟不上,美国人也终于喘了口气,觉得“任务完成”。
阿波罗项目的政治意义达成了,接下来继续登月不仅不会再带来新鲜感,反而会成为巨额财政包袱。
![]()
于是NASA的预算如自由落体般下滑——从当时联邦支出的5%急速压缩到0.5%,阿波罗18号到20号直接被砍掉,庞大的科研团队解散,登月火箭封存,辉煌仿佛一夜之间偃旗息鼓。
从某种意义上说,阿波罗计划就是一场“百米短跑”,达到了政治终点,自然没有动力继续下去。
但问题是,科学探索却需要的是“马拉松式的耐力”,美国在这点上显然并没有做好准备。
![]()
难以承受的“天价账单”
政治的脚步一停,经济账单就显得格外刺眼。
阿波罗工程不只是历史上最壮观的科技项目之一,也是最烧钱的实验。
即便在60年代的美国,一次登月的花销也相当于修几条地铁、建几十所大学、再承担几年的全民医保。
![]()
这样的投入,用连美国媒体都调侃的话说,就是“太空里的钞票焚化炉”。
可投资回报率呢?表面上,美国确实带回了382公斤月壤和大量第一手资料。
但科学家发现,月球表面的地质构成比想象中单调,资源并不丰富。
![]()
当年被寄予厚望的氦-3,本被描绘成人类未来能源的“救世主”,可研究证明用现有技术根本无法有效提取,更别提大规模应用了。
换句话说,科学家们努力分析到的结论就是:月亮虽然神秘,但暂时还给不了现实的经济回报。
更扎心的是,NASA自己也清楚,载人和无人探测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大。
![]()
95%以上的数据,其实靠卫星遥感就能完成,而成本低几个数量级。
于是随着越战的财政压力、石油危机的冲击扑面而来,NASA选择转向更现实的航天飞机项目和空间站运营,期望通过常态化近地轨道活动继续在太空保持存在。
换句话说,当登月的“象征意义”被消费殆尽,剩下的就是一个让政府和纳税人都无法承受的巨额开销。
![]()
目标的缺失
除了钱的问题,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目标的缺乏。阿波罗初期的登月,说白了更像是为了证明“我行”。
![]()
六次任务几乎都集中在月球赤道附近,真正能触及月球冰层、水资源、南北极环境的探索几乎被忽略。
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结果:人类去过了,但没有真正“搞明白”。
欧阳自远曾直言,如果继续沿用阿波罗那一套,意义也不大,因为那只是“插旗拍照”的面子工程。
![]()
从NASA自己的评估也能看出,他们认为若要再次执行阿波罗式登月,花费至少在300亿美元以上,可科学产出却不一定比无人探测强多少。
那时候,美国社会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已经不复当年,花大价钱换有限收获,很难再让国会买账。
![]()
因此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真空期里,美国的登月梦想一再被推迟。
直到近几年,随着“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提出,才重新点燃了“重返月球”的话题。
![]()
但问题是,技术“断代”的后果正在全面爆发:土星五号的图纸遗失,登月服的工艺失传,新火箭SLS一次次延宕,预算飙升到930亿美元。
与当年的阿波罗相比,今天的NASA更像是在负重前行。
和美国的犹豫对比鲜明的是,中国的探月工程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不同的道路。1978年,那一颗月岩成为欧阳自远科研的起点。
![]()
40多年里,中国坚持目标导向:从嫦娥一号的全月成像,到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每一步都安排得清清楚楚。
而且这些样品不仅让中国发现了新的矿物“嫦娥石”,还为未来资源利用打下了基础。
欧阳自远总结道:只有把登月和资源开发、基地建设、深空探索联系在一起,才真正让这条道路有了持续的动力。
![]()
结语
今天再回头看,美国当年的突然停步,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他们已经完成了“打卡式”的政治目标。
巨额开销、经济困境、社会冷淡,再加上模糊的科学定位,让阿波罗时代像烟花一样璀璨,却又转瞬即逝。
而中国的探月之路,则从一颗月岩出发,用几十年的坚持走出了另一条稳健的路径。
阿尔忒弥斯计划也许会让美国人再次登月,但局势已然不同:今天的月球,已不再是冷战的擂台,而是全人类资源开发和航天合作的前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