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中国旅游协会启动第七届“中国服务”·旅游产品创意案例收集工作,此项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踊跃申报。迄今,协会已收集到一批新颖独特、具有创新精神的“案例”。我们将陆续选登这些“案例”与大家分享,敬请关注!
案例名称:水典岩芽·中国茶—东方文明的活态传承标志
申报单位:四川省旅游学校
案例简述
TEA CULTURE
“水典岩芽·中国茶”是四川省旅游学校与四川道隐青城茶叶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高端茶品牌,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度“提质培优实践创新项目”中全国唯一获准立项的茶类项目(《人类非遗“中国茶”的具象化再开发与推广》)的核心成果,其以“东方文明活态传承标志”为核心定位,深度融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都江堰地域文明。
品牌核心产品“水典岩芽”源自都江堰金鞭岩下、青城山太清宫旁的野生茶芽,于每年清明节前后的都江堰放水节期间采摘,既遵循2000多年传承的“青城沙坪茶”传统制茶技艺,又融合国家专利酶解制茶技术,实现传统风味与现代口感的融合和平衡。其承载2000多年前李冰治水时妻子寻茶解暑的古老传说,与始于公元978年的都江堰放水节文化、青城山道教文化深度绑定,形成“自然物产+历史传说+非遗技艺+地域文明”的立体品牌内核。
项目依托“校企研村”四方联动机制,四川省旅游学校提供师资与科研支撑,四川道隐青城茶叶有限公司负责生产运营,地方社区与科研机构协同参与,通过“技术研发—产品成型—文化赋能—旅游融合—国际推广”全链条运作,使“水典岩芽”从茶产品升级为东方文明的“活态传承载体”,传递中国人民的智慧与传统美德。
案例特色
TEA CULTURE
“水典岩芽·中国茶”的差异化特色体现在三个维度的深度融合。
其一,文化赋能的升维突破,区别于多数传统茶企聚焦茶叶物理属性的定位,该品牌以文化为核心驱动力,不仅传承人类非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更植入都江堰水利文明、青城山道教文化、李冰治水传说等地域符号,使饮茶品茶成为东方文明的沉浸式体验,实现从“卖茶”到“传文明”的跨越。
其二,技术创新的平衡艺术,不同于多数传统茶企“纯传统”或“全现代”的单一路径,独创“双轨制”加工体系:基础工序坚守“青城沙坪茶”传统技法以保非遗本真,关键环节引入酶解制茶技术,解决传统红茶“甘而不鲜”等痛点,兼顾现代消费者口感需求。
其三,生态协同的模式创新,打破传统茶企“单打独斗”局限,构建“学校出智、企业出力、政府出策、社区出资源”的协同网络,四川省旅游学校提供人才与标准支撑,企业负责生产运营,政府纳入文旅线路,形成“产学研用”闭环,实现“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产业增收”多重价值。总之,该产品围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茶”的保护与传承,依托专利技术优势,重点开发了以“水典·岩芽”为代表的产品矩阵,形成了“技术赋能+艺术表达+商业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
市场效益
TEA CULTURE
产品精准对接国内外消费需求,既保留中国茶传统韵味,又针对国际市场优化风味与包装,助力助推拓展销售渠道,带动青城山区茶农增收。同时,依托四川省旅游学校的茶旅融合资源,联动都江堰文旅场景,形成“茶产品+文化体验+旅游消费”的产业链,有效促进地方茶产业与文旅经济协同,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区带动效应。
校企合作已开发了“水典岩芽”系列产品,包括六大品类“糯香黑茶”“古树枇杷红茶”“高山红韵”“云雾黄茶”“月光白茶”,跨界“茶·咖”融合产品,以及正在研发的“茶·酒”融合等产品。2025年7月—2026年7月,目前正在销售“水典岩芽”品牌下的系列产品,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00万至300万元,为“水典岩芽”品牌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品牌创业故事
TEA CULTURE
“水典岩芽·中国茶”的发展是文化坚守与创新突破的历程。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团队发现都江堰-青城山区域生产的茶产品存在“风味单一”“国际认知不足”等问题,恰逢学校肩负着地方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双方决定联手打造“守根脉、走出去”的茶产品。
2023年,团队历时半年挖掘李冰治水传说,确定“水典岩芽”品牌名;联合学校科研团队攻关酶解技术优化口感,10月首版试制品经过盲测,好评率达92%。
2025年,以该产品为核心申报文化和旅游部提质培优项目,在全国数百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获批的茶类项目,推动校企合作升级为“产学研用”基地,酶解技术进入实质化应用,产品作为非遗活化案例亮相“四川茶博会”“四川非遗博览会”。目前,品牌升级为“产品矩阵+体验场景+传播体系”。
行业影响力
TEA CULTURE
“水典岩芽·中国茶”为茶产业及非遗传承领域提供创新范式,影响力延伸至文化传播层面。在非遗活化领域,首创“技艺保真—文化增值—市场转化”路径,以“传统工序不可改、核心技艺有传人”保本真,植入文化符号提附加值,通过“文旅融合+精准营销”落地市场,被文化和旅游部提质培优创新实践项目开题评审专家组描述为“技术赋能+艺术表达+商业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为其他非遗项目提供参考。
在传播层面,突破中国茶传播方式单一困境,以故事化、场景化、适配化形成多维传播矩阵。在产业升级方面,证明文化与技术可成为茶产业高维度价值锚点,带动合作企业“文化+技术”发展路径,推动茶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成功转型。在文明传播层面,作为人类非遗“中国茶”的具象化代表,产品构成了“可携带、可感知”的文明缩影,被评价为“东方文明的活态传承标志”,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典型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