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城市跟风复刻“怀旧场景”、打造网红打卡地时,哈尔滨却显得不太一样。这里没有刻意搭建的布景。你所能遇到的,是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供销社、百年洋房里飘出咖啡香、烤肉店角落里的老式游戏机。
它们不是被突然制造出来的“景观”,而是从岁月中自然走来的日常。这是一座城市与自身记忆的和解,也是一代人与自己童年的重逢。
五十年,一家供销社和三代人
松北区浦源路后曹家巷里,“1975东方红供销部”的红字招牌已泛白。73岁的艾文清弓着腰,正在木质柜台后面找零钱。柜台用了五十年,推开时会发出“吱呀”一声。
他的儿子如今也在店里帮忙,成了第三代守店人。
玻璃柜台里还摆着万紫千红雪花膏、蛤蜊油、铝饭盒。货架高处,是1995年的年画、“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搪瓷缸、儿童乐饼干,像是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这几年,来的人越来越多。”艾文清说。有本地的老邻居,也有外地专门找来的游客。很多人推开门的第一句话是:“跟我小时候的供销社一模一样。”
从1975年到现在,这家店没停过业。建筑没改,陈设没变,墙上的老挂饰、玻璃罐里的大虾糖,都是岁月自然留下的痕迹。
有顾客专门在供销社50周年时从大连赶来,只为看一眼记忆中的老店。“这里卖的不只是东西,还有念想。”艾文清说。
藏在街角巷尾的时光线索
怀旧不只在某个特定的地点。在哈尔滨,它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南岗区一家烤肉店里,几台老式大头游戏机摆在角落。隔壁桌的“90后”正抢着游戏手柄,有人举手机拍照:“跟我小时候去的游戏厅一样!”
“罐头盒子”“戈雅”“鹿鱼”……这些藏身老建筑的咖啡馆,不张扬,却自有人寻来。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保留了原来的样子,只有咖啡机的声响提示着时代。“喜欢坐在这里,看窗外老街道,心里特别踏实。”一位常客说。
就连商场里临时搭起的小摊,也成了回忆的入口。小浣熊干脆面、大大泡泡糖、西瓜糖——都是“80后”“90后”熟悉的零食。摊主说,周末一天能卖几百包,“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买点自己小时候吃的,也讲讲没有手机的童年。”
“五毛一包,和小时候一个价!”有人捏起无花果干怔了一下,“就这个味儿,小时候捏着五毛钱能在小卖部门口犹豫半天。”
老洋房里的新对话
中医街101号,一栋1926年的老洋房里,孙思琦开了家艺术商店。她没对老房子做太大改动,砖缝的灰度、木楼梯的弧度,都还是原来的样子。
店里摆着和中东铁路有关的徽章、哈尔滨老建筑的插画、手工粗布本子,都是和这座城市记忆相关的小物件。
来的大多是年轻人。有人抱着电脑一坐一下午,也有人专门为了喝一杯“百年老洋房里的咖啡”。孙思琦说,她开这个店,不是只想做怀旧生意。“是希望让人重新看见哈尔滨的历史。这座城市不只有冰雪和美食,还有这些值得记住的故事。”
真实,比怀旧更重要
哈尔滨这些老地方之所以打动人,不是因为“老”,而是因为“真”。
在东方红供销社,没有怀旧音乐,只有木柜台的吱呀声;没有设计好的话术,只有艾文清慢慢讲每件商品的故事。在艺术商店,孙思琦会指着砖缝告诉你哪些是1926年留下的。
有人说怀旧是逃避现实,但哈尔滨给出了另一种答案:真正的怀旧,不是退回过去,而是带着记忆的温度,更好地走向未来。
当年轻人在老供销社里听艾文清讲老物件,当老人在艺术商店对着插画微笑,当父子俩在烤肉店一起打《魂斗罗》……你能看到:这座城市的记忆,正于新旧的交汇中延续。
就像艾文清说的:“这供销社不是我的,是大家的念想。只要有人来,我就守着。”
而这份守护,或许正是冰城记忆最温暖的模样。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鸿凌 文/摄
编辑:刘奕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