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关切了三年,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终于有了新突破,并且嫌疑人已经落网,只是其身份却与此前的猜测大相径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北溪管道爆炸案就此告一段落了吗?
北溪管道爆炸案新进展
北溪天然气管道是俄罗斯向欧洲市场输送天然气的关键通道,一共包括两条管线,其中北溪一号东起俄罗斯维堡,向西跨越波罗的海,在海底铺设管道,直至德国卢布明,然后接入欧洲能源网,一号管道全长1200公里,设计年输气量能够达到650亿立方米,运营后,常年稳定在550亿立方米左右。
北溪二号则以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乌斯季 -卢加地区为起点,在途经波罗的海与一号管线大致平行,全长1224公里,投入使用后,俄罗斯向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天然气输送能力,增加到了1100亿立方米。
而在俄乌冲突之前,欧洲每年要从俄罗斯进口近40%的天然气,其中大部分都要通过北溪管道实现运输,甚至可以说,这两条管道的存在,是维系俄罗斯与欧洲能源交易的关键纽带。
然而,三年前始料未及的巨响,在俄乌冲突的战火纷飞中,震碎了欧洲能源市场,更扰乱了俄罗斯的能源贸易节奏。
2022年9月26日,在俄乌冲突爆发仅7个月,北溪一号和二号管道在波罗的海遭遇爆炸袭击,两条管道出现多个泄露点,导致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供应骤降40%,欧洲天然气价格相较于冲突前暴增近4倍,很多国家电费连翻多倍,严峻的能源危机导致欧洲很多化工、冶金等产业被迫减产甚至无奈外迁。俄罗斯能源贸易市场也因此出现巨大窟窿急需填补,加上俄乌冲突上的巨大财政损耗,导致俄罗斯迅速调整战略,转向中国等亚洲市场,俄欧关系也因此降至冰点。
虽然针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美国、德国、瑞典、丹麦等各方国家安全部门很快便启动了调查,但调查进展却十分缓慢,并且在当时俄罗斯将怀疑对象对准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欧洲对此也是遮遮掩掩,甚至还有意阻挠俄罗斯参与调查。
去年2月,瑞典、丹麦已经相继宣布结束调查,剩德国还在继续。可以说在过去三年里,最耿耿于怀的还是俄罗斯。
就在8月21日,德国联邦检察院发布公告称,应德国逮捕令,意大利警方在意大利里米尼省逮捕了一名嫌疑人,据通告显示,此人被认为是2022年北溪一号和北溪二号管道爆炸案的协调人员之一。据悉他是一名乌克兰籍人,曾在乌克兰军队担任上尉,还在乌克兰安全局服役过。
据德国检方称,2022年9月,该嫌疑人与同伙从德国罗斯托克出发,乘坐一艘伪造身份文件租赁的帆船,前往波罗的海博恩霍尔姆岛附近安装爆炸装置,并由潜水员在水下安装爆炸物,最终引发这场爆炸事件。那么,如今嫌疑人已经浮出水面,又意味着什么呢?
北溪管道爆炸与地缘博弈
很多人认为,2022年的北溪管道爆炸事件,虽然目前来看只牵扯到了个人团伙,但实际上背后真正的指挥者仍扑朔迷离。瑞典检察院指出,爆炸由“国家行为体直接或间接参与” 的可能性最大。虽然此前,乌克兰便否认了直接参与,并坦白由于技术门槛太高,并不是他们能够完成的。只是如今嫌疑人的背景,又导致乌克兰难以全身而退。
那么,在这一爆炸事件发生后,谁又从中获利了呢?答案是美国,北溪管道无法正常使用后,美国便加大了对欧洲液化天然气的进口,虽然价格比俄气高的多,但为了缓解能源危机,欧盟没有其他选择。虽然在美国战略收缩背景下,为从俄乌冲突中脱身,主动与俄罗斯谈判停火条件后,美欧之间的利益出现分歧,但前不久美国还是与欧盟达成了一项能源协议,欧盟承诺在未来三年每年从美国进口价值2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由此也反映出美欧之间的利益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绑的。
而俄罗斯也并不想轻易放弃与欧洲的能源贸易,未来俄乌冲突一旦结束,大概率也将重返欧洲市场,但欧洲对俄制裁仍没有停止,在美国战略转变后,也愈发突出了俄欧之间的对立。
今年5月中旬,德国总理还表示,支持欧盟委员会的提议,将阻止波罗的海北溪天然气管道恢复运营,则属于对俄实施新制裁的一部分。
然而两个月后德国便公布了北溪爆炸嫌疑人,由此也反映出欧盟内部意见分歧也非常大,总之,这场博弈并不会因北溪管道嫌疑人被捕就此终结,甚至很可能让俄乌、俄欧、乌欧、甚至是俄乌欧美等多方地缘、能源、安全博弈变得更加复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