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万6彩礼引发的婚姻闹剧,00后情侣闪分,法院判了!
近日,河南省上蔡县一对00后情侣的婚姻纠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36万6千元的彩礼,本是开启幸福生活的美好开端,却在短短数月内,让这场喜事演变成一场令人唏嘘的闹剧。
据悉,男方黄某与女方贾某经人介绍相识。按照当地习俗,2024年2月21日,黄某给付见面礼10万元;2025年1月9日,又送上彩礼款22万元及五金;婚礼当天,再给上车礼4万6千元,彩礼总数高达36万6千元。
当日,婚礼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新人在朋友圈分享的精修图里,笑容灿烂,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谁能想到,这甜蜜背后竟是短暂的虚幻。
仅仅三个月后,两人的感情便出现裂痕,矛盾不断升级,甚至闹到法院要求分割彩礼。而引发这场激烈争吵的导火索,竟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牙膏究竟该从中间挤还是尾巴挤;贾某半夜三点刷短视频影响黄某休息;黄某袜子总是找不到另一只。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逐渐积累,成为压垮这段感情的稻草。更令人意外的是,贾某一直拖着不领结婚证,理由是“再观察观察”,却没想到,最终把自己“观察”成了被告。
上蔡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解除恋爱关系后,女方贾某应返还彩礼。考虑到实际给付彩礼的数额、双方过错程度以及当地婚约习俗等因素,最终酌情判决女方返还男方彩礼款24万元。
判决下达当日,黄某母亲在法院门口痛哭流涕,直言“早知道拿去装修房子,现在连儿媳妇照片都得打码”,其懊悔与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这场纠纷背后,反映出当下婚姻彩礼问题的复杂性。彩礼,本是传统婚俗中表达诚意与祝福的方式,如今却在一些地方异化为明码标价的交易。
老一辈秉持“诚意要用钱堆”的观念,而年轻人在经历这场闹剧后,深刻认识到金钱堆砌的“诚意”,也填不满三观的巨大裂缝。就像这对情侣,五金在抽屉里逐渐氧化,曾经看似美好的感情也在无休止的争吵中慢慢生锈。
有人算了一笔账,36万6千元存银行三年定期,利息足够买一辆代步车。如今,男方不仅车没摸到,人也没留住,还落下个类似“离过婚”的名头,着实令人惋惜。此事在当地引发强烈反响,县城媒人也改变了介绍思路,如今是“先问能不能领证,再谈彩礼多少” 。
更具戏剧性的是,同村另一家正在筹备婚礼,彩礼竟开口38万8千元。准婆婆虽感压力巨大,却仍咬牙坚持,声称“不能比黄家少,丢不起这人”,仿佛坚信钱砸得越多,婚姻就能越牢固。殊不知,这种逻辑与往海里倒盐求咸一样荒谬。
法律虽已明确规定,未领证彩礼需退还,但却无法填补人们在感情上的创伤,更无法强制执行真心与感情。结婚证虽只是一张纸,却能在关键时刻保住一半家产,为婚姻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河南上蔡这对小年轻的经历,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教训,也为广大适婚青年敲响警钟:领证前切勿盲目砸钱,同居前不妨先通过吵架磨合,三观不合,即便彩礼再丰厚,最终也可能落得人财两空,曾经象征美好祝福的五金,也会变成无人问津的废品 。
当再听到“彩礼是态度”的说法时,不妨先让对方出具一份“态度说明书”,毕竟,36万6能买来的“态度”,退货时恐怕只剩24万,爱情与婚姻,终究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