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军贸圈从不缺戏剧性转折,但像巴基斯坦这样将枭龙生产线“间接共享”给土耳其的操作,仍让许多人直呼意外。
2025年上半年,巴基斯坦卡姆拉工厂传出消息:枭龙战机的核心生产流程与技术标准被打包共享给土耳其,以加速其国产五代机KAAN的量产。这一转,直接带跑了原本被看作中国歼-35E囊中之物的两笔大单——印尼48架和沙特100架,总金额高达200亿美元。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徒弟抢了师父的饭碗?”但真相,远非表面那么简单。
技术转让的本质:我们到底“给”了什么?
枭龙项目自1999年启动以来,中国几乎手把手帮助巴基斯坦建立起四代机的整机组装能力。卡姆拉工厂累计生产超150架战机,成就了伊斯兰世界少有的航空工业案例。
但必须澄清:我们转让的从来不是核心技术,而是“可控的开放”。
真正卡脖子的部分——比如发动机、有源相控阵雷达、飞控源代码等,仍牢牢握在中国手中。巴方掌握的,实质是“如何把零件组装成整机”和“后期维护升级”的能力。就像做蛋糕,我们给了配方和步骤,但最关键的那味奶油,秘方从未外泄。
反观土耳其的KAAN战机,表面光鲜,实则严重依赖西方供应链:美国提供发动机,英国供应航电,欧洲负责软件集成。这种“万国造”模式极其脆弱——2017年巴基斯坦采购土耳其T129直升机,就因美国禁运发动机而彻底烂尾,最终只能转头购买中国的直-10ME。
KAAN走的仍是同一条老路。它的命脉,并不在安卡拉手中。
巴基斯坦的算盘:用产线换技术,用经验换未来
巴基斯坦这一波操作,看似“背弃”,实则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典型生存策略。
巴方拥有成熟的战机生产线管理和系统集成经验,但缺乏核心研发能力;土耳其能接触到部分西方隐身技术与航电,却苦于没有量产经验。双方一拍即合:巴方输出“制造流程”,土方提供“西方技术接口”,甚至还允许巴基斯坦参与KAAN试飞,为将来升级自家枭龙Block3积累数据。
土耳其更打出“伊斯兰世界首款自研五代机”的宗教牌与地缘牌,极力拉拢沙特、印尼等逊尼派国家。它提出的合作模式——允许本地组装、技术培训、部分产权共享——精准命中了这些国家“既要减少对外依赖,又要提升自主能力”的心态。
这不是背叛,这是现实主义的资源互换。
国际军贸的潜规则:卖得不只是武器,更是“政治站队”
印尼和沙特最终选择土耳其KAAN,并不完全出于性能或价格的考量。
印尼刚采购法国“阵风”花掉81亿美元,军费吃紧。中国提供的二手歼-10单价仅3000–4000万美元,但他们仍选了更贵、更陌生的土耳其方案。为什么?
因为选土耳其,既不得罪美国,又在伊斯兰世界刷足“自主可靠”的存在感。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安全牌。
沙特也一样。它长期受制于美国军售捆绑,极力试图推动军工自主化。土耳其提供的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一套“去大国化”的叙事和宗教圈内的技术合作想象。
国际军贸从不是纯市场行为,而是政治站位、技术信任和地缘关系的综合体。
中国的回应:技术防火墙+全产业链压制
订单被截,中国并非无动于衷。
近期出口的武直-10ME、歼-35E均加强了“技术防火墙”:核心数据加密、分级生产授权、限制本地化修改权限。这不是小气,而是清醒——技术可以共享,但不能让他人用你的技术抢你的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产业链优势。一架战机的利润大头不在整机销售,而在于往后数十年的导弹配套、维护升级、人员培训、模拟系统服务……这些“终身价值”链条仍牢牢握在我们手中。
土耳其即便抢走订单,也拿不到后续深度服务的主导权——而这,才是真正的利润来源和战略控制点。
一句忠告与一场觉醒
中方在此次风波中并未多言,但行动已说明态度:技术合作可以继续,但核心利益不容置换。
那句被媒体形容为“丢下”的忠告,其实早已写在每一份升级版出口合同的条款里——
“技术有边界,合作有底线。”
枭龙生产经验“转手”土耳其,短期看让我们失去了订单,长期看却是一次极好的警醒:国际军工贸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和实力。
至于土耳其KAAN的未来?一套建构在西方供应链上的“五代机梦想”,能飞多远,从不只取决于技术,更取决于大国博弈间的政治天气。
而中国要做的,是继续修炼内功、巩固产业链、守住技术天花板——因为真正的主动权,永远来自于不可替代的实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