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方口岸和执法部门在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留学生、学者采取了长时间盘查、扣留电子设备、甚至遣返的做法,个别案例滞留超过70多个小时,这不是坊间传闻,外交部发言人已经明确点名,驻美使领馆也连发提醒,要求拟赴美与在美人员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了解入境规定,遇到侵权及时求助。
就在这种气氛还没散去的时候,白宫那头出现了一个极为突兀的转折:特朗普公开表示愿意“允许”60万名中国学生赴美,而且用词很夸张,称对中国学生来美“很荣幸”。这番话当场引爆了美国保守派舆论圈,史蒂夫·班农说“这会儿不该有外国学生”,福克斯主持人质问这怎么体现“美国优先”,部分议员质疑会挤占本土名额。
特朗普这次的“欢迎60万”,并不是心血来潮的温情时刻,更像是在多条战线承压下的一次策略腾挪。关税牌打到边际效应递减,稀土供应受限反噬制造业,农产品对华订单摇摆,技术出口管制引发企业抱怨,再叠加高校的财政压力和地方经济的就业诉求,他需要在对华议题上找一块“成本低、声音大、还带流量”的场域。
留学生就成了一个好用的抓手:既能给高校、地方政府投个“安抚球”,又能对外释放“我并非一味对抗”的姿态。但这份“姿态”并没有改变执法层面“选择性、政治性”的倾向,外交部和使领馆的提醒没有撤回,这本身就是一个清晰信号。
但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热情”也就止于经济账本。特朗普嘴上说欢迎,实际政策却经常“变脸”。过去几年,美国先是收紧签证,尤其是STEM领域,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量子、芯片、生物科技等专业中国学生几乎成了重点盯防对象。拜登上台后,表面上政策松动,实际上盘查、遣返、骚扰、滞留的案例并没有减少。美国教育政策的翻云覆雨,背后其实是对中国科技追赶的战略焦虑。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非常坚定,欢迎教育交流合作,但要求美国落实承诺,真正保障中国留学生的正当权益,停止无端滋扰和遣返。过去几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其实是在下降,而且美国对中国敏感专业的管控愈发严苛。即便如此,中国学生依然为美国经济作出巨大贡献。这说明,留学生对美国是“真香”,对中国家庭来说却是“高风险”。
有意思的是,和美国的反复态度相比,俄罗斯等国反倒不断发出邀请,鼓励中国学生去读书,强调安全和包容。美方还在琢磨怎么用中国留学生做“筹码”,别人已经在用实际行动争取中国资源。美国想靠“海纳百川”的口号修补中美关系,但中国学生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被动选择“只此一条路”。
现在中国家庭送孩子留学,已经不再盲目追求美国名校光环。英联邦体系、欧洲、日本、东南亚,都是不错的备选项。美国如果真想留住中国学生,就得真正拿出诚意,别再一边喊欢迎,一边搞盘查、遣返那一套。否则,不光是中国留学生,全球优秀人才也不会再信任美国这块“招牌”。
回头看这场风波,最大的启示就是中国学生和家长要有风险意识,不能听信政客的“空头支票”。美国大学需要中国学生是真,但美国也会随时变脸。无论是外交部的提醒,还是前车之鉴,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安全第一,理性选择。中美教育交流如果想健康发展,靠的不是一时的政策表态,而是能不能真正保障好留学生的合法权益。
这一轮博弈还远没结束。美国到底是真心欢迎中国学生,还是想拿留学生当谈判筹码?中国学生和家长要有自己的判断。美国再怎么变脸,也挡不住中国教育和人才国际化的脚步。留学路上,每一步都得踏实走,别让政客的表演左右了自己的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