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的起伏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的缩影。
来源丨华博观察
编辑丨何慧芳
8月下旬的港交所公告栏前,融创中国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的数字格外刺眼:128.1亿元的归属母公司净亏损,即便较去年同期收窄14.4%,仍难掩这家房企巨头在行业寒冬中的挣扎。从2021年首陷亏损泥潭,到如今连续五年业绩承压,孙宏斌口中的“至暗时刻已过”,背后是一场关乎生存的硬仗。
01
收入腰斩与结构转型
上半年199.9亿元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下滑41.7%,这一数字折射出房地产销售市场的深度调整。作为营收主力的物业销售收入同比骤降50%,仅录得140亿元,成为拉低业绩的核心因素。融创在公告中解释,市场收缩与购房者信心不足的双重压力,叠加企业集中资源保交付、化债务的战略倾斜,共同制约了项目推售节奏。
不过,财报中亦藏着结构性变化的微光。文旅板块21.7亿元、物业管理34.7亿元的收入,合计贡献超56亿元营收,在总营收中占比提升至28.3%。尤其融创服务板块实现1.2亿元归母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2.9亿平方米的在管规模与30.4亿元可用资金,为这家依赖重资产的企业注入轻资产“造血”能力。这种转型并非偶然,过去三年,孙宏斌将“保交付”与“化债务”列为战略核心,而轻资产业务的复苏,正成为其穿越周期的重要支撑。
02
债务攻坚
9月15日,香港高等法院将召开的融创境外债务重组聆讯,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节点。距离这场听证会不足20天,融创需要推动债权人投票通过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这一涉及95.5亿美元(约合680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化解计划,采用全额债权转股权模式,若顺利落地,将基本清零境外债务。目前,持有超75%未偿还本金的债权人已签署重组支持协议,为方案通过奠定基础。
境内债务化解则已进入执行阶段。针对154亿元境内债,融创推出“菜单式”重组方案,涵盖现金要约收购、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以资抵债、留债展期四大选项。截至上半年,公司已用8亿元购回约40亿元境内债券,通过配发7.54亿股股份兑付55.9亿元债务,预计整体完成后将削减近70%境内公开债。这种创新模式不仅降低了偿债压力,更通过40.2亿元的债务重组账面收益,部分对冲了亏损,成为净利润收窄的重要推手。
03
68万套背后的信任重建
在房地产行业,交付能力是企业信用的“生命线”。上半年,融创在23个城市完成1.49万套房屋交付,近三年累计交付量达68.3万套;按照计划,2025年下半年还将交付3.91万套,基本完成保交付任务。这组数据背后,是融创维持经营现金流、赢回政府与业主信任的核心筹码。以上海壹号院为例,该项目在引入资金盘活后四次开盘售罄,累计销售额突破220亿元,登顶全国单盘销售冠军,印证了市场对核心城市优质项目的认可。
土地储备则为融创保留了复苏火种。截至上半年末,公司拥有1.24亿平方米土地储备,其中8624万平方米为权益面积,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核心城市。若能在市场企稳后有效盘活,这些储备将成为未来销售回款的重要来源。不过,现实挑战依然严峻:上半年融创合同销售金额235.5亿元,虽位列民企第三,但同比仍下跌10.39%,行业整体复苏的不确定性,让销售端回暖充满变数。
04
未竟之路
尽管阶段性成果显著,融创的财务压力仍如影随形。截至上半年末,公司有息负债2548.2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44.0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7.3亿元大幅缩水,受限现金则达142.3亿元,流动性紧张局面尚未根本改善。更棘手的是,因未偿还借贷、工程款及应付款项,融创面临455宗单笔金额超5000万元的诉讼,合计起诉金额约1663.8亿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多数上市公司总市值。
为应对危机,融创正多管齐下:与贷款人磋商达成365.8亿元贷款展期,联合资产管理公司化解项目债务风险,同时考虑处置资产回笼资金。但这些措施能否见效,最终仍取决于两大变量:一是房地产行业能否企稳回暖,为销售回款提供支撑;二是债务重组能否彻底落地,缓解诉讼压力。孙宏斌在股东周年会上勾勒的“聚焦核心城市、三大业务齐头并进”蓝图,还需穿越行业周期的考验。
从395.5亿元的年度净利润峰值,到连续五年亏损,融创的起伏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的缩影。如今,孙宏斌的“翻身仗”已闯过最艰难的关口,但128亿元亏损与20天的债务重组窗口期提醒着,这场渡劫之战远未结束。对于融创而言,真正的胜利不仅是走出债务泥潭,更是在行业新周期中找到可持续的生存之道——这不仅需要战略定力,更需要等待市场回暖的耐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