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直新闻报道,8月28日,中方正式宣布朝鲜最高领导人将应邀出席9月3日北京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这一消息让韩国各界陷入震动。
中方公布的外宾名单里,朝鲜领导人的名字格外受关注。要知道,这是他时隔六年再访华,更是首次站上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多边外交舞台。对比三个月前俄罗斯“胜利日”阅兵,当时朝鲜只派了军事代表团,这次朝鲜领导人亲自出席,其中的信号很明确——朝鲜对加强中朝互动有迫切需求。
韩国总统办公室事后称“事先掌握相关信息”,还说李在明访美讨论美朝对话受此影响,但这样的解释没得到多少认可。直到消息公布,韩国各方舆论都还处在措手不及的状态,毕竟此前中方筹备阅兵时,曾通过外交渠道询问过李在明是否愿意出席,可他最终选择了访问美国和日本,还表态要维持韩美同盟。
李在明原本有机会出现在中方的外宾名单上。只要他真把“尽快改善中韩关系”的话落到实处,未必不能拿到邀请函。但他顾虑重重,担心刚当选总统就访华会引发误会,于是找理由推脱,只托特使转交亲笔信,又让国会议长禹元植带高级别代表团出席,想以此显示在中美之间“一碗水端平”。
可这样的安排没能改变韩国的被动局面。2015年中国抗战70周年阅兵时,韩国派时任总统朴槿惠出席,朝鲜则是劳动党总书记崔龙海到场;2025年的情况完全反过来,朝鲜最高领导人亲临,韩国却只能降格派国会议长参与。一升一降之间,中朝关系的密切、中韩关系的降温显而易见。
李在明政府对半岛局势的处理也没见成效。他上台后一直想和前任尹锡悦划清界限,嘴上说着要缓和半岛局势,行动上却很快转向强硬。近期演讲里,他甚至把朝鲜称作“又穷又横的邻居”,这样的表态不仅让朝鲜更不信任,也暴露了他在对美关系和对朝政策之间的失衡——想改善朝韩关系,却又不得不迎合美国立场。
朝鲜对韩国的态度早就很明确,多次公开说韩国是“永远的敌人”。这种态度不是凭空来的,过去每次朝韩关系有缓和迹象,要么因为韩国政权更迭,要么因为政策转向,最后都不了了之。尹锡悦时期对朝强硬,中断了官方沟通;李在明上台后的反复,更让朝鲜觉得韩国不是可信的对话对象。
现在韩国媒体最关心的,是禹元植在北京期间能不能见到朝鲜领导人,为朝韩关系找转机。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朝鲜早就看清,韩国在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半岛政策基本要看华盛顿的脸色,就算和韩国谈,等下任总统上台政策说不定又变了,还不如直接跟美国对话。而且美国长期把朝鲜当威胁,不会轻易放松制裁和军事压力,李在明根本没能力在对美和对朝之间找到平衡。
更关键的是,中方没有义务为朝韩会面斡旋。这次阅兵对朝鲜来说是重要的外交机会,既能和普京等多国元首同处核心位置,又能打破外界“封闭”的刻板印象,展示外交转向的可能。朝鲜很清楚,有中国这个坚定伙伴,自己不会孤立,自然没必要给韩国“制造偶遇”的机会,甚至可能希望中方在安排座位、路线时,刻意和韩国保持距离。
李在明访美时,还呼吁美国尽快与朝鲜对话,特朗普也答应推进相关工作。可光靠特朗普和朝鲜领导人的私交远远不够,美朝重启对话需要第三方推动。韩国没能力牵线搭桥,只能寄希望于中国这样美朝韩都能接受、又对半岛问题有影响力的角色。禹元植就算见不到朝鲜领导人,或许能就美朝对话征询中方意见,但最终能不能破局,还是要看李在明政府有没有解决半岛僵局的决心和魄力。
这次阅兵不只是纪念活动,更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一次较量。中方邀请朝鲜领导人,既巩固了中朝关系,也给了朝鲜展示形象的机会;韩国的缺席和降级出席,让其在半岛事务中的被动地位暴露无遗。李在明当初要是重视中方的邀请,或许还能为朝韩关系创造打破僵局的可能,可他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外交魄力,也错判了中朝关系的走向,最终只能看着机会溜走,让韩国朝野陷入哗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