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战机腹部弹舱悄然开启,六枚修长的导弹蓄势待发。370公里外,一架模拟敌预警机的靶标刚刚捕捉到微弱的雷达信号,下一秒便被呼啸而来的火光吞噬——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中国霹雳-16超远程空空导弹的实战化拦截场景。这款射程突破372公里的“空中狙击手”,正以颠覆性的技术彻底改写现代空战规则。
![]()
霹雳-16的核心优势首先体现在动力系统的革命性突破。它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GAP/HMX高能推进剂,比冲值达到243.5秒,超越同期美制燃料13%以上。配合变推力多脉冲发动机技术,导弹可在飞行过程中智能调节推力:第一段全力加速,第二段推力降至初始值16.7%时仍保持5.5马赫高速,确保在300公里外具备致命杀伤力。相比之下,美军现役AIM-120D导弹射程仅180公里,尚未服役的AIM-260勉强达到260公里,且末段速度衰减严重。
气动设计的创新同样令人惊叹。霹雳-16取消传统弹翼,采用光杆弹体与折叠尾翼组合,阻力降低30%,弹体直径压缩至203毫米以内。这一设计让歼-20弹舱挂载量从4枚霹雳-15提升至6枚霹雳-16,隐身状态下火力密度增幅达50%。若是启用“野兽模式”外挂,单架歼-20可携带8枚导弹,在250公里外发起饱和攻击。更关键的是,这款导弹完美适配歼-35舰载机弹舱,使福建舰的防空圈向外推进200公里。
![]()
制导系统的升维让霹雳-16成为真正“智能导弹”。它搭载Ku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与红外成像双模导引头,抗干扰能力达到霹雳-15的三倍以上。导弹飞行途中可通过双向数据链接收歼-20、预警机甚至卫星的目标修正指令,实现“发射后锁定”模式。这意味着歼-20发射后立即关闭雷达隐身撤离,由空警-500接力制导,真正做到“我在暗,敌在明”。2025年印巴冲突中,巴军使用霹雳-15在电子干扰环境下成功击落印军战机,而霹雳-16的抗干扰能力进一步跃升,即便目标释放箔条或热焰弹也难以逃脱锁定。
霹雳-16的实战价值在于体系化猎杀能力。其372公里射程可覆盖敌方预警机、加油机等“空中神经中枢”,迫使美军E-3预警机后撤至安全距离,从而瓦解空战指挥链。
![]()
美军兵推显示,F-35若试图逼近台海,将在进入导弹射程前就被猎杀——因为F-35的砷化镓雷达探测距离仅霹雳-16射程的一半。更让五角大楼焦虑的是,中国已形成霹雳-12(中距)、霹雳-15(中远程)、霹雳-16(超远程)的全谱系打击网,而美军AIM-260最早2026年才能服役。
工业产能的碾压同样不容忽视。重庆军工集团已实现霹雳-16年产量超千枚,而美国雷神公司因碳化硅纤维良品率不足30%,AIM-260年产能预估仅200枚。供应链方面,霹雳-16国产化率达95%,而AIM-260依赖日本东丽公司复合材料,存在断供风险。这种“研产一体”模式让中国在空空导弹领域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
![]()
霹雳-16与歼-20、空警-500构成的“发现即摧毁”体系,标志着空战从单机格斗向系统化猎杀演进。当导弹先爬升至平流层加速至5马赫,再俯冲攻击目标顶部,敌方雷达难以捕捉这种“从天而降的绝杀”。美军E-2D预警机从巴士海峡的撤退,正是西太空中主动权易手的生动注脚。
大国重器的锋芒背后是技术攻坚的艰辛,GAP/HMX燃料的243.5秒比冲,凝结着化工专家上万次配方试验的坚守;氮化镓雷达芯片的纳米蚀刻,承载着半导体人突破制裁的峥嵘岁月;而370公里的死亡射程,则是西北大漠靶场千次试射淬炼的结晶。
![]()
正如歼-20飞行员演习日志所写:“真正的威慑不是击落敌机,而是让敌机在起飞前就丧失勇气,”霹雳-16的列装,正在太平洋上空划下新的红线:第二岛链内,美军空中指挥链禁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